金融危机下 纺织出口企业如何“抗跌”?
面。随着更具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进入国际买家的视野,离开了"中国创造",中国制造的地位迟早都会褪色。
西方不亮东方亮 传统的海外纺织消费市场难以启动,与此同时贸易壁垒抬头,人民币升值压缩利润空间,中国沿海地区的土地、人工成本飞升,纺织企业的处境可谓"四面楚歌"。不过"西方不亮东方亮",在欧美市场受挫之时,转攻中东和非洲的企业已经留下了成功突围的经典案例。 浙江达享控股集团公司在非洲的博茨瓦纳投资260万美元设立了带料加工企业,生产加工服装和家纺面料,并以博茨瓦纳为据点,拓展到南非、纳米比亚、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和加纳等国,然后把非洲作为转口贸易基地进军全球市场。从1998年在博茨瓦纳设立第一个贸易窗口,到去年达享集团的全球销售已经达12亿元。今年纺织企业普遍面临困境,达享集团正在博茨瓦纳积极筹建一个总投资5000万美元、占地六平方公里的纺织工业园区,带动国内的纺织企业抱团走出去,建立海外纺织业产业链。 在海外建立工厂,不仅意味着土地和劳动力的要素得以解决,打开了潜力巨大的新市场,改变了纺织业利润率低下的局面,更重要是最大程度地化解了国际贸易摩擦和各种贸易风险。他们利用欧美国家与非洲等国签定的条款,产品进入欧美国家可以不受配额和其它贸易壁垒限制,在汇率方面,不仅不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而且还可以利用远期结汇等国际金融工具赚得利差。 据了解,仅诸暨市现有的100多家境外贸易机构和10多个境外生产型企业,每年直接带动7个亿的出口。 周如生说,产业梯度转移是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规律,我国外向型企业多年来为海外市场代工,只能算是一半"走出去",要彻底的走出去,就要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规避风险,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