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强强相加”进而“强强相乘” 中国纺织业需要上下团结、同舟共济

                     

  在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任何人都不敢对世界经济未来走向下定论的时候,企业最需要的是增强实力和提高抗风险能力。无论是1月举办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还是日前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各国首脑以及杜邦等国际著名公司高管强烈呼吁国与国之间、企业之间要加强联合、共同抵抗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上周末的西子湖畔,一场由中国化纤协会和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发起的新形势下如何强强联合,进行新产品一体化开发模式创新的大讨论,同样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强强相乘”创造裂变效应

  “强+强+强="强大,强×强×强=强盛”,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理事长杨世滨首次通过公式的形式在业界提出新产品一体化开发的创新模式,并倡导企业合作由强大向强盛转变。

  杨世滨谈到,在自给自足式小农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经济,有着天生的封闭性,而纺织行业恰恰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从根源上讲,合作意识相当淡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激烈市场竞争的洗礼,今天的纺织企业很多传统意识的禁锢被逐渐打破,明显体现在产业链上下游终于打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各自研发的封闭之门,以开放的姿态,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推进科技研发。

  目前,上下游一对一的合作开发模式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强力冲击下,纺织行业上下游研发要迅速扩展到“点对面”以及“面对面”更广泛、更充分的合作,快速创造新的赢利空间。因此,杨世滨更加强调“强×强×强="强盛”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国内纺织行业新技术、新产品一体化开发存在不同模式,有些大型企业由于自身产业链较为完备,在内部就能完成新产品一体化开发;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依托身处产业链某一个环节的基础,向上下游整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实现内部一体化开发;而目前更多的则是上下游企业之间、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实现外部的一体化开发,追求合作方的共赢。

  杨世滨认为,“强强相乘”的模式,更加适合我国纺织行业产业集中度不高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个体企业最突出的优势,与其他优势企业展开合作,谋求共赢。杨世滨介绍说,“强强相加”和“强强相乘”这两个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其创造的效应完全不同。在上下游合作的初期,企业更多尝试的是前者,而随着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强强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受到进一步挑战,需要一种更加迅速、更加充分、更加广泛的产品一体化开发新模式,而“强强相乘”能够满足行业发展对创新模式的需要。在“强强相加”的基础上,做乘法能使合作效果成倍数放大,产生裂变效应,加快企业和行业发展由大变强的转变。

  强强联合破解困惑

  对于纺织行业新技术、新产品,特别是新型纤维的推广速度和范围受到很大局限的问题,国家和行业均给予了高度关注。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型纤维,因各种因素推广不畅,市场需求有限,阻碍了其产业化和批量化发展的进程,使新型纤维技术及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杜邦与后道联合推广新品,以及东丽与170余家下游公司合作等这些成功案例给予国内纺织企业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作为行业专家,中国化纤协会副会长叶永茂、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智,都指出了当前新技术、新纤维在下游得不到充分应用、而下游对高档纤维原料的需求又得不到满足这一困惑的根源。他们一致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上游搞技术研发时只注重了产品,而缺乏有效的技术和工艺的服务,使下游企业出现了因技术和工艺问题而导致的产品质量不稳定,进而影响下游企业对新型纤维应用的积极性和热情。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纺织形势十分严峻,通过上下游一体化开发增强企业竞争力成为行业和企业的迫切需要。远纺苏州公司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远纺年产500吨运动面料,与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运动品牌合作,主要产品属于针织,希望通过强强合作,更多地接触上游原料、面料服装等多个领域,增加合作研发机会。

  据泉州德信织造公司总经理吴榕反映,原料配比比例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变化的问题经常发生,应该通过上下游共同解决。他告诉记者,化纤在加工过程由于不同工艺而出现减量等问题,使加工前的原料配比发生改变。作为下游的织造企业由于不了解新型原料特性及工艺要求,致使新型纤维在织造等环节出现问题,造成损失。

  90%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上海三枪集团,生产原料长期以棉为主。对于新型纤维原料应用开发,三枪一直存在顾虑。每年三枪开发新产品多达200余种,但在原料选择上非常谨慎,对新型纤维的应用比例十分有限。一方面担心消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