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竞争引起公愤 行业洗牌危中寻机
广东省第10届鞋材展销会现场,数千平米展厅参观者寥寥无几,众多摊位乏人问津。 王精文的摊位是其中之一。“其实已经参加9届展销会了,明知道这次没有什么订单,但是出于习惯还是来了。”王精文深深吸了口烟说。 王精文是1家鞋机企业总经理,这家名为正南精密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企业有13年历史,在当地鞋机业排名前5。然而从2008年第3季度起公司订单批量减少,2009年初只得陆续裁员,缩减开支。王精文比以前更加拼命地四处打点关系,找订单,拉客户。 “不找订单,没有生意,就活不下去,现在行业内很多企业已经因为这个死掉。”王精文说。“不过这是表面现象,”他突然话锋一转,“其实主要的困难不是订单减少这么简单,资金短缺也不是主要方面,最重要的是行内有太多产品质量不过关、仿冒名牌的企业来挖客户,甚至恶意降价,导致我们想做品牌的企业很难竞争。”王精文脸上露出怒色。 这样的气愤不只王精文独有。东莞和冠塑胶制品厂厂长袁昭福称,“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如可能最多只能容纳1000家鞋企,但是近几年却有3000家鞋企在争抢,恶性竞争充斥在行业内,制造很多市场泡沫,现在应该挤挤水分。” 在王精文等人的回忆中,作坊小厂恶性竞争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惨痛的,几乎达到让他们“咬牙切齿”的地步。 台湾佶鸿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销售总监练志红讲述自己的经历。几个月前她与1个客户谈1笔鞋面料加工订单,原本说好每双16.8元成交,谁知1个不知名的作坊企业以令人难以想象的每双10元钱抢单子。“在鞋材业中10元钱1双是要赔死的。”练志红说。 练志红与公司沟通后准备以成交价每双15.4元让利于客户,并向客户介绍公司过硬的质量、良好的信誉度。谁知当客户要与“佶鸿”签订单的前1天晚上,那家作坊企业又打出每双8元的成交价,客户再也忍不住如此诱人的价位,最终与“佶鸿”的合作告吹。 练志红语气激动:“应该早就把这些‘垃圾企业’搞掉,否则产品哪还有质量可言,企业哪还有信用可言!行业就是应该大洗牌。” 不仅仅企业主们认为此次金融危机有助于行业洗牌,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官维平也认为,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升产业档次,提高效率,进行技术革新。对广东来说,需要客观地观察危机造成的影响趋势,也许这是加速产业升级步伐的机会。 美中服装鞋业协会中国区秘书长龙小杰也持同样观点:如果1个有着自主研发的企业去跟没有技术附加值、生产成本很低的劣质小作坊竞争,况且这样的小作坊还数以万计,可想而知,有着研发能力的企业存活是多么困难。这次危机对那些坚持自主创新、拥有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创立自有品牌的企业是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 从亚洲鞋业协会主席张华荣提供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这种洗牌的趋势。数据显示,倒闭的鞋企中,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只有1、2家,500-3000人的中等企业占5-8%,50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30-40%。倒闭的原因是“技术含量低,做OEM(贴牌),出口市场单一”。 缺少品牌和技术,正是中小企业倒闭的问题所在,也是珠三角制造业的“寒冬”症结所在。专家们认为,这一波金融危机并非完全是坏事,因为环境会逼迫它们去“进步”,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低端制造业只有被淘汰。制造业眼下面临洗牌的阵痛,但是从长远来看,正在推动制造业的成长。 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东莞的经济来说是1件坏事,但对东莞的产业升级却是有利的。很多企业家面对如何产品升级、创建自有品牌时,都深深地陷入沉思。 东莞“小猪斑纳”童装品牌的成长历程,或许可以给这些挣扎的企业一些借鉴。位于樟木头镇的这家制衣厂,最初只做贴牌加工业务,靠订单存活。如果国际经济形势不好,企业就会摇摇欲坠。这家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大举开发内销市场,创建自有品牌,如今拥有研发人员数百名,已经成为国际10大知名童装品牌。 在广东8大支柱产业中,走访4大产业——纺织、衣帽、制鞋、玩具的7家企业,企业家们普遍认为:未来3-8年内东莞将完成1个从“工厂”至“科研所”的嬗变,能够经受住考验而存活下来的企业将是“科研所”的精英。 “从这个角度说,这次危机其实并不完全是坏事,那些低端的作坊小厂倒下,市场份额腾出来,客户更愿意选择有实力的公司,这为我们想做品牌、想做事业的人扫清了障碍,这是我们埋头苦练多年等来的黄金机遇!”王精文不停地挥着手说,最初的怒色已被激动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