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寻找中国纺织服装业的春天

                     

  在艰难的出口形势面前中国纺织服装业开启向国内市场要销量的时代。

  中国公司为什么要那么着急进入国际市场呢?这是艾格集团的疑问,或许也在金融危机之时为我们提供1种新思维方式。

  你1年消费几公斤衣服?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1个普通的消费者,或许会是个奇怪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业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2000年我国纺织服装产品人均消费量是7.5公斤,到2007年这1数字已经达到14.6公斤。与此相关的是纺织业内销比重也由2000年的60%提高到目前的70%。国内市场增长成为纺织服装业重要战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一行业出口形势同样受到影响。依靠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1批服装企业2008年干得不错。

  发达国家人均消费纺织服装产品30-40公斤水平,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内纺织服装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出口遇挫

  3月3日中午第19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华交会”)第3天,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5馆2楼麦当劳餐厅,虽然人头攒动,但是只要等5分钟左右,等候者就可以买到午餐,餐厅外300多张椅子还空出来50张左右。

  来自西班牙的禾杰(Gerard Sabate Puig)用汉语说:“我已经来参加6次华交会,2009年比往年的人数要少,2008年我们从中国采购200万件衣服,2009年要减少20%。”

  华交会组委会数据显示,到会境外客商18229人,比上届下降5.37%。从成交额上看,本届华交会出口总成交22.4亿美元,比上届下降39.06%。

  华交会低迷情景正是中国外贸形势的“缩影”。据海关总署发布的2009年1月全国重点出口商品量值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共出口152.31亿美元,同比增幅负0.65%。据商务部3月3日公布的数据,2009年2月我国出口总值258.5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17.1%,其中纺织品出口继续下滑,同比负增长15%。

  国内增长

  与出口市场的惨淡相比,国内服装市场却不乏暖流。当国内企业在埋怨老外“口袋”越捂越紧的时候,耕耘国内企业的老外却在快乐地“数钱”。

  截至2009年3月5日,在过去的52周里,艾格集团中国区营业额同比增长20%;H&M集团中国区销售额增长83%;旗下拥有Lee、Northface等成熟品牌产品的VF集团中国区销售额增长60%。

  会“念经”的不仅仅只是“洋和尚”。一门心思盯着国内市场的美邦服饰2008年营业利润8.34亿元,同比增长94.65%。另1家主打国内市场的服装公司七匹狼公布的业绩快报说,2008年公司营业利润1.97亿元,同比增长61.32%。

  江苏阳光已经将外内销比例从70:30调整到60:40,将来会进一步调整到50:50,希望能够抓住国内市场机遇,但是对于更多的服装出口企业来说掉头转向国内市场仍然是“说易行难”。

  掉头难

  “出口转内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海熙元进出口有限公司服装部经理凡俊说,“出口与内销的最大差别在于出口比较简单,出口基本上是批发性质,不需要做渠道,做内销要有渠道,要有店铺,还要有设计人员。”

  河南万豪服装进出口有限公司经理卜银山认为,打造品牌和建立销售渠道是内销必须具备的条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纺织服装业中的中小企业找银行贷款很难。“银行觉得纺织服装业不是朝阳产业,不愿意贷款。”卜银山说。

  1家服装企业工作人员说,他所在的企业80%出口,20%内销,虽然在上海久光、太平洋百货等都设有专柜,但是内销部分每年亏损几百万元。

  出口市场也还没有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参观华交会的日本MrMax株式会社商品开发部长中务茂夫表示:“目前印度服装质量没有中国产品好,现在不会去印度购买服装,3-5年以后可能会有这种可能性。”

  出口转内销对于国内服装企业来说无异于1次“脱胎换骨”,从只管生产向设计与终端销售的两端延伸,正是宏碁创始人施振荣所提出的“微笑曲线”理论。

  艾格集团创始人PierrePilchior表示,中国企业要完成这样1个过程需要有耐心,“对于企业来说如果目标是要速赢,拷贝和模仿是赚钱最快的途径,但是要创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很长的时间。”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