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武汉一棉的“御冬术”

                     

  外需萎缩,中国棉纺产业正遭遇十年来最严酷的冰封。作为武汉棉纺行业龙头,武汉一棉如何“过冬”,成为行业晴雨表。

  行业困局,十年来最艰难时刻

  记者走访武汉龟山脚下的一棉总部时,是下午4时,偌大厂区内悄无声息。静谧的氛围,多年来头一次与紧邻的龟山风景区保持了一致。

  曾中一说:“为了节约电费,我们将生产时间改在深夜了。”供电部门采取分时电价,下午至夜晚10时区间电价最贵,上午次之,深夜最便宜。

  如下午6时到10时区间的电价每千瓦时0.9元,而深夜至凌晨的电价跌至每千瓦时0.2元,高低相差三到四倍。如此调换一下生产时间,每天至少节约电费一万元。“多年来,一棉用电,都是因为供电高峰政府限电,被动停工;眼下,因为电价主动停工,还是头一遭”,曾中一说。

  小小举措,反映出了棉纺行业的严峻形势。

  十年来,纺织业首度出现负增长。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下降1.77%,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了38.76个百分点。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金额达到227.5亿元,同比增加99.85%。业内有人指出,在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更为悲观的背景下,纺织行业才步入转型期,近十年来最残酷的一轮淘汰刚刚开始。

  纺织品是拉动我国对外出口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对欧美出口的重要产品。不幸,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也成为危机由国外向国内传导最快的行业。

  2007年,武汉一棉出口创汇达到3000万美元,而2008年下滑一半以上。据武汉市纺织工业促进办公室调查,该市30家棉纺服装企业,家家都称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出口订单大幅减少。

  曾中一估计:“全行业减产1/3以上,甚至有可能接近一半。”

  压缩管理层,留住熟练工人

  作为全国棉纺行业的资深企业家,曾中一数十年来,一直忙于应对大小危机,深谙“过冬”之道。

  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曾中一带领原武汉第一棉纺厂,利用行业低谷期,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大力开展并购活动,相继收购武汉三棉、六棉,组建成现在的集团公司。2006年,又将集团公司改制成为民营企业。

  这次经济危机袭来之前,武汉一棉集团年销售收入8亿元,出口3000万美元,发展平稳顺当。

  这次金融危机扩大为经济危机之后,控股武汉一棉集团的两位广东股东,急于抽回投资回救沿海产业。一棉集团再度易主,被武汉当地有实力的投资者控股。不过,经验老到的曾中一留任总经理。

  利用再次改制的机会,曾中一在武汉一棉集团新老板、董事长赵红强有力支持下,利用各种途径对付眼前的行业危局。“应对新局势,需要我们转换思维方式,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对每项支出都要慎重考虑。”

  降低成本方面,棉纺行业面临着行业性的难题。

  以32支纱为例,十年前,包括工资、电费、折旧等在内,每吨纱的工费6000元左右。当时,工人工资每个月不过二三百元。

  今天,每吨纱的市场价格比十年前还要低,企业要保持适当利润,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压低工费,降低成本。现在,每个月没有1000元以上的工资,根本招不到工人。

  在财务成本上,强势银行提出的条件越来越苛刻,没有哪个企业敢去捋虎须,讨价还价,资金使用成本下降的空间也不大。

  可以说,能够想得到的降成本办法,如采用效率更高的设备,改进工艺多纺纱,各家企业都使用到了极限。“眼下,即使每吨纱的成本再降低1元钱,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一位业内人士说。

  尽管如此,曾中一还是想到了很多节约成本的巧妙办法,前面提到的“避开用电高峰,换时开工”,就是其中之一。

  另一个办法,就是控制管理费用。利用这次换东家的机会,武汉一棉对管理层进行了调整,缩小了管理层的规模。这一项每年又节约开支120多万元。“不过,我们没裁掉一个熟练工人。别看眼下困难,只要市场一好转,马上就会面临人手不足。”

  深知熟练工人对纺织企业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要暂时背负巨大的成本压力,可曾中一却从未在工人身上打主意。

  身段放低,与汉正街攀亲

  武汉一棉生产的高档床上用品、服装面料中,有一种“全棉精梳高支高密布”。用这种面料做成衬衣、被面,穿起来或盖在身上,就像绸缎一样。

  它深受欧美消费者喜爱,是武汉一棉每年3000万美元出口纺织品中的主打产品。

  当然,价格也十分昂贵,用该面料做成的床上用品六件套,市面上要卖到3000元甚至更高。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欧美消费者捂起了口袋,花钱不再大方,改用普通面料作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