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式”生存 日本纺服产业转型启示
随后的上世纪70年代,由于主要输出地美国对纺织品实施进口管制,日本纺织产业面临困难时期。而另一方面,服装企业以极具生命力的姿态开始渐露头角。高田贤三、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等设计师开始活跃于时装界。1975年,第一届东京时装周成功举办。至此,在世界时装界,日本稳占一席之地,获得时尚发布权。上世纪80年代,日本迎来真正的“服装时代”,步入高速发展期。 然而,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能的提高,日本国内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特别是泡沫经济崩溃之后,产业规模不断萎缩,纺织企业缩减生产设备,加快了生产业务向中国等海外转移的速度。同时,周边国家纺织业的迅速崛起,使得日本纺织业在价格、质量上的优势消失殆尽,其中中国纺织产品对日本市场的影响最为明显。据统计,日本在2003年度进口服装总量为32亿5000万件,其中原产于中国的产品接近30亿件,所占比例高达91%。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一些著名的纺织企业及产业集聚地提出了以高附加值产品为突破口振兴纺织业的思路。这一呼声被列入日本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战略。2007年,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分短期(1年)、中期(3年)和长期(10年)三个阶段提出产业战略目标。短期目标包括:加强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原材料与制品的规格制定、生产和销售功能,促进新事业的创造。中期目标重在“促进感性与技术的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创造能力的服装产业集群”,对长期目标的描述则是:“加强日本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能够培育出大批世界级品牌的体制”。 川岛朗表示,在这一创新理念的支撑下,日本纺织行业不仅在生产技术上,同时在时尚性方面也诞生了世界水准的产品。比如,在奥巴马总统的就职仪式上,第一夫人米歇尔所穿着的NINARICCI开襟羊毛衫,就使用了佐藤纤维纺织的特殊马海毛纱,这一粗细不到以往产品一半的马海毛衫,受到欧美设计师品牌的极高评价。 “仅就差别化纤维开发而言,日本纺织企业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的应用方面仍然走在世界的前列,抗菌、抗紫外线、防皱、除臭等功能性面料可谓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该人士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