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凯:挥之不去的纺织情结
今夕调整:相同主题,不同重点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调整在行业内称之为“壮士断腕”“断臂再生”的调整。当时国有企业的比重较大,棉纺企业75%的锭子是国有的。这些企业的历史负担沉重,企业产品严重积压,但有的企业依然满负荷生产,最终形成亏损。 现在分析形成当时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市场原因:全球经济一体化尚不完全,我国出口受到配额的限制;内销市场由于相关产业发展未形成气候,内需增长也不足。另一个原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的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上不能完全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在当时所提出的总量过大、低水平产品过度竞争的定义也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总量总是相对市场而言的。 对于三年调整时期对纺织业的意义,我在许多场合中讲过,表面上看是敲锭子,实际上敲掉的是计划经济的脑袋。通过压锭,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大大增强,这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当时提出的方针是压锭与调整、改组、改造相结合,同时,国家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因此,通过压锭调整,纺织行业在消化了历史负担的同时,在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权结构以及区域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 今天的纺织调整与振兴同当年的压锭调整相比,共同之处在于主题都是为了真正实现中国纺织业从大到强的转变而进行的结构调整。而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结构调整的内容和重点有所不同。进入21世纪中国纺织业的高速发展不仅仅是量的增加,也伴随着结构调整,这使行业自身实力大大增强。因此今天的调整更要突出科技和品牌贡献率的提高,同时在体制、机制、管理、技术的创新上要有作为,要在纺织从大到强的过程中迈出实质性步伐。二是结构调整的动力不同。今天调整的动力更多地来自于发挥市场作用。当然,要真正摆脱困境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行业的引导,但真正调整的主体和主力还是企业自身。 新调整预示新发展 相比过去,在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竞争环境已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纺织企业自身的竞争意识已大大增强。去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银根紧缩、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特别是去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纺织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并不亚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但纺织行业自身的调整和创新却从未停止。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纺织行业发展的脉络。前30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纺织工业一直在为解决人民缺衣少被的问题而努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举足轻重。改革开放给企业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很快解决了供应紧张的问题。1983年取消布票,此后纺织行业经历了第一轮高速发展。这一轮发展的基础是政府布局推动,轻纺拉动出口、服装划归纺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装备、大力发展化纤业等政策方向和措施,以及服装、装饰用、产业用三大支柱行业发展产生的拉动作用,为这一轮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当时不论是国内外市场动力,还是企业体制机制都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这一轮发展在今天看来还是低层次的。经过三年压锭调整,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7年间纺织行业取得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市场和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带动的强劲内需动力,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社会财富,这一轮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目前纺织行业发展遇到一些新的压力,主要表现在: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成本压力,中小企业的人才、信息、资金的压力,大企业如何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增强竞争力等。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加大了行业的压力,但也促使我们更加积极地调整。《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将纺织行业定位于传统的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体现了纺织行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相信在未来的10年中,纺织行业按照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目标不断推进,中国纺织业从大国到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