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服饰背后的黑幕 洋垃圾服装遍布广东碣石
1万户一年卖上亿件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这些“洋垃圾”服装摇身一变,打着“外贸服装”等名号,堂而皇之地登入虚拟的网络市场,由于款式新颖、独特,备受年轻人追捧。有网商打出“仅此一件”的口号,销量颇丰——追求个性的年轻人都不喜欢“撞衫”,而从正规商场购买的大众品牌,很难避免这一点。 事实上,“仅此一件”正是判断服装是否“洋垃圾”的重要标准。由于这些服装是来自海外的二手货,因此同一款式的码号自然不可能齐全。“一个款式只有一件,很可能就是‘洋垃圾’。即使有断码、清理库存等借口,也不会出现店里所有的服装都只有一个码的极端情况。”胡明说。 9月15日晚上9时后,记者在李群和胡明的指引下,走访了碣石“洋垃圾”服装的“大本营”。在获洲水产品交易市场一旁的空地上,搭建了一个高大的工棚,几盏大灯照亮了整片旷野,运到碣石镇的“洋垃圾”服装便在这里卸货。由于围墙阻隔,且被一片田地隔开,很难看清工棚里的具体情况。 不远处还有一块空地,是货运场,当时正有3辆大卡车在装载货物。据了解,每过三四天,便会有一批货运抵这里,每批约三四个集装箱,综观全年,平均每天都有一个集装箱。 每个集装箱大概可以装1000大包的服装,每包重100公斤左右。假设每件衣服重0.5公斤,单个集装箱可装约20万件,365个集装箱便可装7300万件。而胡明并不认同记者的估算,他认为,总销量至少上亿件。 “整个碣石镇约有1万户做这个,我不相信平均每户人家一年只卖7000多件。你去看看碣石文化广场河对面那些装修豪华的新房子,就知道他们这几年赚了多少钱。”胡明说。 胡明所说的“豪宅群”,位于碣石“洋垃圾”服装的另一个“大本营”——新绕村附近。与白天所见的小巷相比,河堤上的景象更为触目惊心,洒落一地的衣服把路面垫得软软的。三轮摩托来来往往,装满货后匆忙离开,任由衣服滑落,毫不在乎。 夜已越来越深,新绕村的村民们却仍在忙碌着,结算、点货、补货……为第二天的生意做准备。在主干道上,记者还看到各种品牌的鞋子。
“洋垃圾”再现须高度重视 北京服装学院轻化工程教研室主任王建明指出,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有不法分子从国外走私未经消毒处理的“洋垃圾”服装。这些都是已经消费过的、含有各种人体代谢物的服装,在运输途中或多或少会染上病菌,走私到国内,给中国人民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中国对此的打击力度很大,但最近“洋垃圾”服装的再现表明,又开始有一部分人通过各种途径往国内运输这些污染源了,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王建明指出,“洋垃圾”中普遍存在大量病菌,传染性很强。特别是大肠杆菌,代谢物、粪便、呕吐物中普遍存在。另外,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关的保障措施,很容易沾染鸟类的粪便,使得很多服装上存在大肠杆菌。而服装材料中又含大量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些微生物可以此为碳源来维持其生长,最后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 2002年,近100吨垃圾衫在陆丰碣石镇被付之一炬。 记者手记 当“洋垃圾”成为常态 按照胡明的估算,碣石镇有1万家洋垃圾服装专卖店,这个数字未必准确。但记者骑了整整一个多小时的摩托车,才逛遍了所有相关的街巷,也足可证明“洋垃圾”服装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的支柱性收入来源。 洋垃圾服装经由该镇输入中国内地,绝非单一事件,而是一种常态。我们需要深究的是:这些洋垃圾为何能日复一日地在海上畅通无阻?对当地百姓“光明正大”、规模庞大的无证经营再次抬头,当地主管部门需要及时注意了。 正如专家分析,这些“洋垃圾”与全国人民的健康密切相关,我们期盼有更多的专项行动让它们真正灭绝。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