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笼换鸟”不是说绍兴不要纺织产业了,像纺织这样的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产业转移就是要把纺织产业的低端环节转移出去。
“那边电不到3毛钱,比绍兴便宜一半多,土地和人力成本也低不少。”浙江越红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兴全告诉记者,他在2004年收购的陕西韩城一家国有棉纺厂,在投入1.2亿元引进先进生产线后,实现了在棉花基地就地收购、就地加工,年产近6000吨棉纱,专门供给集团在绍兴市的纺织厂使用。
金兴全说,此次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不仅使越红集团得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避免了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也使得集团在绍兴的几个子公司可以向技术水平更高、工艺更为复杂的纺纱进军。
“越红集团坚持的是两条腿走路,在横向产业面上拓宽的同时,要在纵向产业链上做精做深。”金兴全告诉记者,在2006年上半年,集团就斥资300万元成立了纺研科技公司,专门从事面料设计、来样分析、产品打样、大样生产等研发服务,为公司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目前,该纺研中心拥有11名高级研发人员,发展了近100家客户,年营业收入达数百万元。
“为实现转型升级投入的每一笔钱,都见到了收益。”金兴全说,他们每年拿出利润的3%投入到研发当中,不仅在自己擅长的纺织面料领域走在前列,还和其他公司合作开发出了新型材料透气薄膜。今年,透气薄膜材料的销售额将超过1亿元。
作为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纺织业占了绍兴经济的“半壁江山”。经过多年发展,绍兴纺织业已形成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等行业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优势十分明显。但近年来,由于受多种生产要素制约,以及绍兴纺织产业本身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矛盾,“立足集群优势,提升产业水平”是行业发展面临的首要课题。
“绍兴纺织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抓‘两头’,即研发和营销,逐步减少纺织环节的比重。”绍兴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楼灿忠在接受采访时说,绍兴市几年前提出了“腾笼换鸟”战略,就是通过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等办法,把那些产能过剩、经营粗放的企业占用的“笼子”腾出来,发展占用资源少、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推动经济发展从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从创业型向创新型提升。
“绍兴降低纺织业的比重,不仅不会降低行业的产值,还会增强整体的竞争力。”绍兴市经贸委副主任商城飞表示,“腾笼换鸟”并不是说绍兴不要纺织产业了,纺织是绍兴的优势产业,是绍兴经济发展的根基,坚定不移发展纺织产业的方向不会变,“但必须大力推进转型升级”。
为此,绍兴市制定了严格的产业准入门槛,引导和促进纺织产业的转型提升,总体目标是“印染减量提质,织造控量提质,化纤稳量提质,服装增量提质”。“这些政策信号发出以后,许多纺织企业开始主动升级”,商城飞说,绍兴市鼓励纺织企业之间进行兼并重组,对于退出的企业,厂房拆除后盘活的土地允许改变用途。尤其是在绍兴市区二环线内,由于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得以“腾”出更多空间来发展物流、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等现代服务业。
“在纺织业提升转型的同时,绍兴市还要做强机械产业、做大节能环保产业、做优医药化工产业、做精黄酒产业。”商城飞说,绍兴市的“非纺产业”已经展现出了极大的潜力,比如集中在104国道沿线的4家光伏企业,包括从生产原料到生产炉子、拉晶、切片,直到穿装电子线路、封装等产业链的各类企业,甚至还出现了利用边角废料生产草坪灯的下游企业。“这一新兴产业,2007年才10个亿的规模,2008年估计可达30个亿,已成为绍兴经济转型升级中杀出来的一匹‘黑马’。”商城飞兴奋地说。
“政府部门就是要做单个企业做不了的事。”绍兴市长钱建民说,纺织业的提升发展,需要搭建多种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服务。为此,绍兴市政府扶持成立了浙江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和绍兴县纺织科创中心等技术研究机构,大力发展壮大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检测检验、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为吸引大学生到绍兴就业创业,绍兴专门建设了人才公寓,头年只收30%的租金。“这里连空调、宽带都有,拎包就可入住。这样的人才公寓,单在市区就有3000套,只租给在企业工作的人才,等于在帮企业筑巢引凤。”楼灿忠说,随着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绍兴市经济转型的步伐将迈得更快更稳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