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多外贸企业尚未在去年得以喘息时,日历已翻入今年,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而欧美经济仍在衰退却是确定的。
海关总署几周前公布的外贸数据显示,去年11月进出口分别下降17.9%和2.2%,分别为2005年2月以来和2001年6月以来首次负增长。中国外贸的“寒冬”真的降临。
目前来看,六大因素直接影响今年的外贸:欧美经济继续恶化导致中国出口订单减少;美元贬值风险使中国企业不敢接大单或长单;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易壁垒增多;国外金融机构或企业倒闭导致国内企业收汇风险加大;原材料价格波动状况尚难预测;国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外贸“寒冬”究竟多“寒”和外贸“冰点”何时融化两大悬念的破解,仍有赖于国际市场需求。如果欧美经济衰退愈演愈烈,甚至新兴市场需求加快减少,那么今年中国进出口仍难言乐观。
悲观情绪
从商务部的报告到各大投行的分析,从研究机构到外贸企业,尚难觅得对今年中国外贸乐观和积极的预测。
去年11月,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8年秋季)认为,从当时情况看,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加深。
去年外贸数据尚未公布。发改委上月预测,去年进出口总额超过2.5万亿美元,增幅超过15%,顺差超过2800亿美元,同比增加超过180亿美元。
在外界看来,这种高顺差、高出口的局面将随去年的过去而画上句号。
国际投行美林证券上月发布的今年经济预测报告称,随着金融危机加剧及全球增长放慢,今明两年全球出口将走弱,超过10年的全球出口繁荣景象将宣告结束。
这不免让人想起中国上一个出口负增长。2001年前5个月出口增长11%,远低于2000年27.8%的增速,次月更出现负增长。当时通过一系列外贸制度改革及美国经济恢复元气,中国出口才逐渐进入上升通道。最重要的是,2001年底中国入世。
有专家指出,中国出口形势的严峻程度已接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而外部环境恶劣程度更甚。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上月发布的评级报告预测,今年中国实际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放缓至7%~8%,原因是今年商品与服务出口预计收缩2%,其影响将超过促进投资的财政刺激措施的效果。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的不利影响,似乎高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或2001年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
何时回暖
似乎每次外部环境恶劣之时,也是中国外贸体制变革或政策密集出台之际。2001年,当时的外经贸部下发通知,中国将扩大对外商投资企业贸易权的开放;取消实行多年的出口审批制,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实行进出口经营权登记和核准制。
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去年下半年出口退税率4次调整:第一次主要针对部分纺织品、服装;第二次针对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第三次为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第四次则直指机电产品。此外,暂停加工贸易限制类保证金台账“实转”政策,加工贸易限制类和禁止类目录调整政策等相继出台,外加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外贸企业充分感受到国内政策环境的“春天”。
政策效果能起多大作用?出口何时才能回暖?
外界预期,政策最早将在今年一季度起效。不过,如果外部环境继续恶化,政策的效力将打折扣。一些机电企业巨头表示,政策调整对出口企业降低出口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均有帮助,企业可借此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摩根大通在一季度预测报告中表示,外贸政策调整只能帮助企业维持适度增长。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还将减速,将导致中国出口继续下滑,今年出口可能只同比增长3%。
进口利好
在外贸的悬念中,价格因素已趋弱,去年初的通胀局面已改观,全球原材料价格进入下行通道。
海关总署近日发布去年11月预警商品评述。当月铁矿石进口量小幅反弹至3252万吨,虽然同比下降,为去年首次负增长,但当月进口均价继续下跌至122.7美元/吨,同比增长8.6%,环比则下降11.7%。大豆单月进口均价连续下滑,当月进口价格为509.3美元/吨,低于去年初。
上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立的稳定外贸政策措施中提到,扩大国内有需求的产品进口。重点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元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等产品进口。
事实上,在拉动内需的大背景下,势必会增加进口,尤其是原材料、机械类及制造类进口会在一定程度上增长。
在这场外贸“寒冬”中,可以期待的是,中国企业抓住国际原材料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推动中国进口恢复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