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纺织业金融生态调查
这一优势在今年仍然得以延续。 据绍兴市经贸委透露的最新数据,绍兴纺织业产值在今年1~10月份完成1850亿,增长10.8%,销售完成1835亿,增长10.9%;利税完成101亿,增长3.2%。 “我们是快于全省行业平均水平的。”绍兴经贸委相关人士对此颇为自豪。 而从从业者数量占比这一角度来考量绍兴纺织业,亦是如此。 根据统计数据,2007年,绍兴纺织行业从业人员达43.8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为52%,而这还仅为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规模以下的企业,从业人员也有20多万人。 “与此同时,为纺织服务的三产企业,包括轻纺市场、袜业市场、领带市场,职工总人数100万人,所以纺织在绍兴可谓是支柱产业。”绍兴市经贸委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纺织业在绍兴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历时近30年,历经多次凤凰涅槃式的产业升级,纺织业方奠定了其在绍兴、全国乃至全球的“马首”地位。 绍兴市经贸委相关内部资料显示,绍兴现代纺织产业真正的发轫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 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绍兴纺织业先后经历了第一阶段的所谓“五大革命”,即“化纤”革命(上世纪80年代初期,纺织产品向化纤转型,形成了化纤纺织集群)、“市场”革命(1988年后,轻纺市场开始形成和发展,市场对企业环节进行替代)、“体制”革命(1993年开始,乡镇企业转制,民营化经济形成)、“无梭化”革命(肇始于1995年前后,纺织生产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以及“外贸”革命(1998年之后,形成了大规模的自营出口纺织企业群体)。 “五大”革命之后,进入20世纪末以来,绍兴纺织业又进行了新一轮的五大发展变革,即产品的产异化(常规纤维转向差别化纤维)、市场的网络化(传统市场转向网上市场)、服务的专业化(纺织专业服务机构纷纷落户)、技术的高新化(在先进生产设备的基础上提升了软实力),以及出口的多元化(出口市场和产品的开拓能力提高)。 经过第二阶段的发展,绍兴纺织业在发展水平上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较具优势的纺织产业集群。 “就国内而言,绍兴纺织业产业链最完整、集中度较高、发展较快、竞争优势明显,居行业发展前列。”绍兴市经贸委负责人称。 据该负责人介绍,整个纺织业产业链比较长,从纺丝开始,到织造、印染、家纺、服装,一条龙产业链已经比较完善,例如绍兴PTA产能有180万吨,占全国的20%强,化纤行业总量是280万吨产能,全国占比也超过20%,印染200亿米能力,占全国1/3,“这三块在绍兴产值比较大”。 2007年,绍兴织造产能达到50多亿米;另外在服装方面,如绍兴下辖嵊州市的领带,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全球的40%;诸暨的袜业,占全国市场的65%、全球的1/3——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总体而言,在去年约2100多亿纺织产业总值、280万吨产能中,化纤、家纺、服装、织造和印染分别占比为20%、10%、10%、35%和25%。”绍兴市经贸委负责人透露。 该负责人认为,绍兴纺织业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四大主要的竞争优势。 首先,集群优势已经初步形成。全市已有三个全国闻名的纺织品专业生产基地和若干纺织品生产集聚地,如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诸暨市袜业产业集群和嵊州领带产业集群。而此三个集群悉数入选全国百家产业集群行列。 除此之外,绍兴县杨汛桥经编、枫桥服装、诸暨贡缎、上虞劳保用品等亦形成了一定规模。 其次,产业体系较为完备。从上游的PTA、化纤,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绍兴在纺织产业链上已经相当完整。 目前,绍兴市PTA生产能力达到了180万吨,而亚洲最大的PTA生产商华联三鑫就在绍兴;切片和纺丝生产能力则达260万吨,占全国15%的产能;印染能力达200亿米,占全国的30%;另外,织造能力达150亿米,为全国较为集中的生产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