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改革开放与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前景

                     

  
  三、坚持科学发展是纺织工业承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支柱产业作用的必然选择。
  1、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纺织工业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预计要经历大约100年,我们虽然取得新中国成立后28年艰苦创业和改革开放后30年经济转型的伟大成功,但初级阶段还有40多年的漫长路程。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资本主义发展了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还耽误了20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成中等水平的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了。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最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3页)
  纺织工业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重要地位在于其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尤其表现出在满足和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和促进城镇化,参与全球化竞争和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内需条件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现代中国纺织工业第一服务对象是中国占世界1/5的人口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消费需求和各类产业性消费需求。纺织产业创造的社会财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和社会文明基础,即使中国发展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纺织工业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06年世界人均国民总收入为7439美元,与1990年相比年均增长3.86%;其中低收入国家为650美元,年均增长3.24%;中等收入为3051美元,年均增长5.79%;高收入国家为36487美元,年均增长3.90%。其中我国按2006年汇率计算是2010美元,按中国统计局数字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9.24%。如果今后14年按年平均速度8%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人均6000美元左右,比2000年翻2.5番,即提前实现翻两番的目标,纤维加工量将超过4000万吨。尽管纺织工业单位产出的用工将不断减少,但产业和相关领域总就业岗位仍会保持增长。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纺织工业的从业人数的比重在1980年时占4.8%,1990年占8.84%,2000年占12.28%,2007年则提高到14%。目前国内区域差距仍然很大,上海2007年人均国民收入为8590美元,中部省份河南省为2112美元,西部贵州省只有899美元。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042元,是农村居民人均193.4元的5.39倍。如果区域经济差距拉近,农民达到目前城镇的水平,那么仅农村衣着消费增长额就会使全国衣着支出总额比目前扩大2.7倍。纺织工业无论在生活与产业消费领域,还是在就业和城市化领域,都仍是巨大的支柱性民生产业。与此同时,纺织产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然为农业、重化工业业、电子通讯业和其它第三产业等创造新的内需市场。在2002年全国经济投入产出表中,纺织缝纫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系数是1.25,大于各行业的平均值25%,反映了它在当前和未来相当时期,纺织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都将是举足轻重的。
  2、我国纺织工业在发展中延续和提升比较优势是新时期巩固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中国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将长期发挥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比较优势升级和梯度转移是中国比较优势延续的两大趋势。中国当前有13.2亿人口,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生产力差别将长期存在。城市化进程还很长,城市化率2007年才上升到44.9%,2007年,中国农业经济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2公顷,只占世界平均值的18%,占亚洲平均值的40%。农村人均纯收入4140元,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5.8的30%,比1990年的45.44%还下降了15.44个百分点。而2007年,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如贵州仅为2374元,是东部浙江省农民纯收入的28.72%,是贵州本省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22.23%,是浙江省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1.54%。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纺织工业决定了纺织工业比较优势将长期存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如果2020年中国达到15亿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0%,那么城市人口将比目前增加4.56亿,农村人口比当前减少2.78亿,可想而知,就业压力将是今后长期的社会压力。纺织工业作为民生产业的历史任务注定是长期的。
  中国转型经济的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在科学发展新阶段要着手解决二元经济的差距和分配不公的问题,但是解决的出路只能是靠科学发展。
  纺织工业一方面要致力于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提升,同时仍然有大量的密集型劳动要靠比较优势这一历史性条件。由于近十几年来我国二元经济的距离拉大,纺织工业的平均工资与全国工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也在拉大。2007年,纺织工业人均货币工资是全国工业的73%,比1998年的83%下降了10个百分点,而2007年中国东部沿海纺织职工小时工资(国际华纳公司公布)是0.85美元,这个水平是中国中西部工资的1.55倍,是印度的1.23倍,印尼的1.31倍,越南的1.85倍,巴基斯坦的2.02倍,孟加拉的3.04倍。伴随着逐步缩小二元经济差距,纺织工业工资提升速度可能高于一般工业,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相当长的发展过程。2007年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均工资比上年提高了20.79%,增幅首次高于全国工业0.21个百分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会从此失去,因为首先比较优势不是静止的,从本质上讲,它是由劳动者创造力的机会成本决定的,是由不同复杂程度的生产层次上的机会成本相比较而决定的。我国东部沿海的劳动力的创造力水平,已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同,但成本与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相比仍然低到1/10?1/20,我国东部沿海纺织业小时平均工资只相当于土耳其的1/3;第二,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拥有比较优势梯度转移有其它国家无可比拟的巨大空间,将劳动密集加工环节向国内欠发达地区转移,形成跨地区产业链,既保持国际竞争力提升,又拉动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这样做的企业在东部地区已经比比皆是。以2007年与2002年出口竞争力系数为例,虽然中国纺织人均工资提高了95.85%,但纺织纱线出口竞争力系数却提高了20个百分点,织物提升了32个百分点,针织服装提高了25个百分点。从今年1-8月规模以上企业分析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六省市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80.16%,比上年同期增长13.78%,而中西部13个省市纺织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8.77%。事实充分说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就是通过比较优势的延续和提升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体现。
  3、以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科学技术和品牌的贡献率是化解发展瓶颈问题,建成世界第一纺织强国的两大动力。
  中国纺织工业要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必须破解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比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降低或控制成本问题,中小企业提升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构建跨国供应链问题,形成中国跨国大企业的问题,等等,这一切都要靠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大行业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提高科学技术与自主品牌的贡献率。首先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推动重点科技攻关、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推进全行业产品差异化水平,从纤维材料、生产工艺装备到最终产品,加大企业自主研发强度,提高产学研和产业链集成创新水平,加大技术改造规模,大力普及先进工艺和产品功能、性能创新,提升质量档次。第二应对跨国垄断性品牌的压力,要靠加快自主品牌培育和扩展,提倡技术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的有机结合,促进质量、创新、快速反应与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品牌文化建设,构建品牌设计、生产和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国内品牌供应链和价值链。目前,本土品牌已经占据国内大众消费的主体地位,而本土品牌国际化还有相当长的路程,但出口产品已经从80年代加工贸易为主,90年代以一般贸易为主,进入新世纪发展到以OEM贴牌生产为主的阶段,同时国际市场站住脚的中国自主品牌也陆续增多。第三是面对国际更低的劳动力成本的挑战,围绕比较优势在国内的提升和梯度转移,防止比较优势因结构调整而中断,加大企业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和提高跨国配置资源的水平。推动从OEM向ODM、OBM的比较优势提升,促进优势产业链整合,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和自主研发结合,拓展开放式创新局面。第四是面对占行业99.4%的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对当前占行业总数2/3的困难企业和广大规模以下小企业,加大公共服务,提高产业集群社会化功能,在质量、研发、信息化、物流与市场、培训,节能减排等领域发挥创新服务平台作用,使结构调整平稳深入有序地推进。
  中国纺织工业凭借三十年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积累的竞争实力,凭借拥有多种纤维资源条件,结构完整的产业布局、三大最终产品内需市场规模,以及与纺织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相关产业关联发展的良好条件,有和谐社会和广泛国际合作等良好的外部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在2020年实现建成世界第一纺织强国的宏伟目标为凝聚力而英勇奋斗,将对中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继续发挥无可替代的支柱性作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