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改革开放与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前景

                     

  杜钰洲在纺织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使中国建成世界第一纺织大国。
  1、中国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发展,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最重要的需求和最根本的推动力。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党的工作中心逐渐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与此同时,持久深入地开展一场从多方面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广泛深刻的革命,在全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使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走上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的改革和建设沿着小平同志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规划的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胜利的实现了今日的辉煌。这一战略目标具体是:“第一步是八十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50美元,翻一翻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目标不高,但做起来可不容易。”(《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6页)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理论和战略设想的正确性。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经历了1978-1990年解放思想,端正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打破对计划经济的束缚和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盲目崇拜,勇于摸着石头过河,向贫困和低效宣战。开始了农村改革和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改革,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实现了邓小平同志规划的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在八十年代翻了1.28番,1990年比1980年增长了1.43倍,人均GDP达到1644元/人,按可比价翻了1.07番,为走上市场经济道路打下了基础。1991-2000年,中国实施小平同志第二步战略。在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在南巡讲话的精神指引下,改革深入到社会主义模式的创新,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管理体制和所有制结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和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分配结构的改革,价格体制改革等全方位推进,同时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在全党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时期消除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短缺经济”特征,使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具备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实力。九十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又翻了1.41番,2000年国民收入达98000.5亿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1.18万亿美元,实现了小平同志的设想,人均GDP达到7858元/人,按可比价十年增长1.66倍。这样在头两步的2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了2.69番,人均GDP翻了2.35番。2001年以来,改革开放进入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的新阶段。以党的十六大为标志,在全党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开始了探索科学发展之路,开始了小平同志规划的第三步(到2050年),并特别把2001年到2020年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人均GDP再翻两番和基本实现工业化。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新世纪从2001年到2007年,只短短8年就取得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三十年的实践,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十年改革开放历程,根本改变了中国。1978年国民总收入(GNP)为3645.2亿元,居世界的第10位。2007年达到251481.2亿元,居世界第四位。按可比价增长了15.12倍,年均增长9.8%。其中2007年比2000年整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0.53%。
  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1978-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从28.2%下降到11.3%,第二产业比重从47.9%上升到48.6%,第三产业比重从23.9%上升到40.1%。国家财政收入与1978年比年均增长14.1%,与2000年比年均增长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1559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89210亿元,与1978年比按可比价年均增长9.84%,与2000年按可比价相比年均增长11.53%。全国人口从1978年的96259万人到2007年增加了35870万人,达到132129万人,城镇化率从21.1%上升到44.9%。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明显提高,1978--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提高到13785.8元,按可比价格年均增长7.2%,与2000年比年均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提高到4140.4元,与1978年比年均增长7.1%,与2000年比年均增长6.2%。农业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从210.6亿元增长到172534.2亿元,年均增长26.03%。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从3.6平方米增长到2006年的27.1平方米,乡村人均住房从8.1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31.6平方米。农村贫困人口在1978年以100元/人为标准,全国有2.5亿人,发生率为30.7%;2007年按标准785元/人,全国有1479万人,发生率为1.6%;2007年比1978年农村贫困人口下降了94.08%。科技、教育、体育等领域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三十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改革开放已把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改革开放使纺织工业实现了生产力素质和产业规模结构、产业竞争力的高速发展,我国纺织工业大规模采用先进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取得重大发展。这既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产业创业和创新活力,又得益于国内市场日趋繁荣和提升的拉动,还得益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方针,使纺织工业抓住了难得的国际机遇。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使纺织工业更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优势,更大规模吸引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局面。
  中国纺织工业的纤维加工总量从1978年的276万吨,占世界的10%,发展到2007年的3530万吨,约占世界的40%,国产化纤产量从28.5万吨,占世界的2.7%,发展到2390万吨,约占世界的50%(年均增长16.5%);农业进步使国产棉花从216.7万吨,占世界的16.5%,发展到800万吨,占世界的30%;纱产量从238.2万吨发展到2000万吨(年均7.6%),布产量从110亿米发展到660亿米,服装家纺、产业用技术纺织品三大最终产品均取得长足发展,其中产业用技术纺织品的纤维消费量已接近600万吨。
  改革开放为中国纺织工业开辟了世界最大的国内市场。目前,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3%,内销比重比2000年的67%增加了10个百分点。城市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从1981年的67.56元上升到2007年的1042元,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从1978年的14.74元上升到2007年的192.6元。早在1983年12月1日,就正式结束了从1954年开始的居民布票制度,敞开供应。人均纤维消费量从1978年的2.88公斤上升到现在的15公斤左右。中国从只占世界人均消费量的40%,到现在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约28%;2001年中国人均GDP开始超过1000美元,与发达国家所经历的过程一样,中国开始进入衣着消费加速增长的新时期。1978年到2000年,全国城乡居民衣着消费支出年均增长7.45%(可比价),高于同期生活消费年均增长6.95%;2000年到2007年,由于城市人口增长1.35亿,乡村人口减少0.81亿,全国城乡居民衣着消费加权支出年均增长达到14.72%(可比价),比同期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13%高出5.59个百分点。中国纤维制品出口从1978年的24.31亿美元,占世界的3.5%,上升到2007年的1756.16亿美元,约占世界的30%,增长了71.24倍。早在1995年,中国就达到并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的地位。纺织工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337万人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从业职工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职工人数的比重从1/20上升到1/7,从业人数中80%左右来自农村转移劳动力,成为解决就业和农村城镇化的越来越重要的民生产业。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