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淮滨:中国服装企业既靠政策更靠自己
资金是命脉,市场是根本。企业的生存离不开资金,企业的发展缺不了市场。顺畅的现金流,不断扩大的内需市场,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国务院发布的十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举措,让中国的服装企业在政策普照下,坚定信心,靠政策,更靠自己。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下降,仅靠出口来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难度明显加大。而此时我国政府及时将扩大内需作为确保中国经济能够稳定、较快增长的首选,无疑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明智之举。 伴随着国家十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措施的出台,保有国民经济最小程度地受到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已成为当下全社会的共识。 十项举措涉及到民生、国家基础建设、社会事业、医疗卫生科技、生态环境等发面,这也是我们国国民经济中相对薄弱的环节,需要政府加强投资的力度;这十项举措也是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在十项举措当中,人们注意到,关于“提高城乡农民收入”、“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以及在“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等方面,让中国的服装企业,在“寒冬”中看到灿烂的阳光。 农民收入增加以后,低收入人群对衣着消费需求的增加,能否就此拉动中国农村服装消费市场?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对中小企业密集型的服装行业来说,能否真正得到政府信贷政策的支持,成为中国服装企业迫切需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对此,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做了深入解读。 农村市场聚集潜力 ● 据有关专家分析,此次国务院出台的启动内需的政策,第一步将会从覆盖面最广的农村以及城市低收入群体开始。国家将通过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补贴等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社保待遇水平等措施来增加城乡农民的收入。 ● 中国的五六亿农民是农村市场的消费主体,随着消费市场在不断发展扩大,特别是农村市场的开拓,使其成为极具潜力的消费市场。 ●我国自主服装品牌进入低收入消费的农村市场,并不意味着品牌的发展要降低层次,而是产品形成差异化、多样化,避免同质化竞争,为满足不同层次对服装产品的消费需求所必需的。 解读一差距即是潜力 孙淮滨:服装行业面对的是终端消费,即是终端消费,就取决于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支出,取决于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从十项措施中可以看到,虽然这些措施离服装消费市场还有一些中间环节。但是,如果这些措施对我国经济能够产生巨大拉动力的话,那么,对服装的消费,尤其是对农村市场的开拓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的服装市场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大众消费、品牌消费,和文化时尚等的影响,消费市场也在不断发展扩大,其中最有潜力的市场应该是广大的农村市场。因为五六亿的农民是这个市场的消费主体,他们的人均消费水平,衣着消费水平与城镇和中高收入阶层还有一定差距。差距就是潜力。 在十项举措中,有专门针对“三农”的和低收入人群的政策。在我国,低收入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村。如果这些措施能够得到落实,使城乡尤其是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农民口袋里的钱多了,对服装消费会随之增加,这是一个成正比的关系。 品牌是市场认可的一种标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服装品牌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市场,什么样的市场都应该去开拓,这样才能形成产品的差异化、多样化,同时避免同质化竞争。 解读二信心源自优势 孙淮摈:中国拥有世界最大量级的消费市场,生产制造业在全世界具有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市场的前途会非常光明。对此,我们要抱有信心。 这个信心一方面来自国内市场需求地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来自于我国雄厚的服装产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中国服装的生产、制造在全世界都具有独有的优势,也是其他国家无法替代的优势。不可想象中国的服装生产走下坡路,出现萎缩,而我们的穿衣要依靠国外来提供,这是不可能的。 中国服装品牌的成长进程,是中国服装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升级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品牌消费是一个产业应该达到的最高市场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