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用偶氮染料及其检测标准
摘要:本文从发展历史、检测标准、来源和检测原理等方面对偶氮染料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禁用偶氮;染料;标准 纺织服装在使用了含有禁用芳香胺的偶氮染料之后,在与人体的长期接触中可能被皮肤吸收,并在人体内扩散。这些染料在人体正常代谢所发生的生化反应条件下,可能发生还原反应,进而分解出致癌芳香胺。致癌芳香胺经过活化作用,改变人体的DNA的结构,最终引起人体病变和诱发癌症。 1.偶氮染料概述 1.1发展历史 早在l834年.Mitseherlich就用氢氧化钾与硝基苯在乙醇溶液中作用,制备了偶氮苯。但是偶氮染料的产生并使用还是在1858年之后,经过重氮化反应制备出了偶氮染料。 1863年,首例商品化偶氮染料BismarkBrown问世之后.偶氮染料开始了工业化生产。 1884年,刚果红的合成,可以说是偶氮染料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第一,用刚果红作为染料,可以不用加入触媒,印染工艺被大大简化;第二,这类偶氮染料可以通过它的不同结构得到不同的颜色;第三,它的合成工艺更为简单,成本更加低廉,染色的性能也更为优越。 1.2偶氮染料的致癌问题 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Yoshida发现溶剂黄可以引起老鼠的肝细胞癌变后.人们才意识到偶氮染料及其中间体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的危险性。实际上,1905年德国卫生部门已经从染料品红、金胺和萘胺中确认了一些芳香胺的致癌作用。随着染料化工的高速发展,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因从事染料化工工作而患上膀胱癌的病例超过了3000例。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上主要的染料制造商自发地签订议,停止在市场上销售联苯胺及以联苯胺为母体的偶氮染料。德国政府在1958年成立了MAK(MaximumArbeitplazKonzentrations已知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的化学物质在工作场所的最大允许浓度)委员会,从此开始每年发l份MAK表。根据对人体致癌性的不同,MAK表分为三个不同的级别:MAK(Ⅲ)Al:按经验,这类物质可引起人类恶性肿瘤。MAK(Ⅲ)A2:迄今为止,已得到这类物质引起癌症的确切证明,但这些证明是通过模拟人类工作场所条件,对动物实验得到的。MAK(Ⅲ)A3:被怀疑极具潜在致癌倾向的物质,并急需进行进一步调研;并且指出用这些致癌芳香胺合成的偶氮染料受到人体肠道细菌以及偶氮还原酶的作用而易于发生偶氮还原裂解,重新释放出致癌芳香胺,从而产生致癌作用。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约占60%)的合成染料是以偶氮化学为基础的。所渭致癌性问题,是人们经过长期研究和临床试验证明某些偶氮染料中可还原出的芳香胺对人体或动物有潜在的致癌性。纺织品上的偶氮染料在与皮肤的长期接触中,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特别是在染色牢度不佳时,会从纺织上转移到人的皮肤上。经人体的正常代谢过程,在分泌物的生物催化作用下发生分解还原,并释放出某些有致癌性的芳香胺,这些芳香胺被人体皮肤吸收后,在体内通过代谢作用而使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发生变化,具有潜在的致癌致敏性。 1.3偶氮染料的分类 偶氮染料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偶氮基(-N="N-)的染料,是品种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合成染料。根据含有偶氮基的数目不同可分为:(1)单偶氮染料,如酸性大红G;(2)双偶氮染料,如直接大红4B;(3)多偶氯染料,如直接黑BN。根据溶解度的不同可分为:(1)可溶性偶氮染料,指一般能溶解在水中的染料;(2)不溶性偶氮染料,包括冰染染料和其他不溶于水的偶氮染料。 偶氮染料用于各种纤维的染色和印花,并用于皮革、纸张、肥皂、蜡烛、木材、麦秆、羽毛等的染色以及油漆、油墨、塑料、橡胶、食品等的着色。 2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标准 Oeko-TexStandard100《生态纺织品标准l00》[2]中规定了有24种禁用芳香胺化合物,详见表1;Eco-label(生态纺织品标签2002/371/ECEco-label)中有22种禁用芳香胺化合物,比Oeko-TexStandard100少了2,4-二甲基苯胺和4-氨基偶氮苯;GB/T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3]中规定了有24种禁用芳香胺化合物,与Oeko-TexStandard100一致;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中有23种禁用芳香胺化合物,比GB/T18885-2009少4-氨基偶氮苯;而GB18401-2010[4](2011年8月1日施行)中增加了4-氨基偶氮苯。 GB/T18885-2009与Oeko-TexStandard100的限量值都为20mg/kg,GB18401-2003的限量值也为20mg/kg,而Eco-label的限量值为30mg/kg。
禁用偶氮染料的主要检测方法标准如下: (1)GB/T17592-2006《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 (2)ISO/TS17234:2003《皮革-化学测试-皮革中某些偶氮染料的测定》; (3)EN14362-1:2003《纺织品某些源自偶氮染料的芳香胺的测定方法第1部分无需萃取的某些偶氮染料测定》; (4)EN14362-2:2003《纺织品某些源自偶氮染料的芳香胺测定方法第2部分萃取的偶氮染料测定》; (5)德国标准§35LMBG82.02-2《日用品分析纺织日用品上使用某些偶氮染料的检测》; (6)德国标准§35LMBG82.02-3《日用品测试皮革上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 (7)德国标准§35LMBG82.02-4《日用品分析聚酯纤维上使用某些偶氮染料的检测》; (8)德国标准DIN53316:1997《皮革检验皮革某些偶氮染料的测定》; (9)GB19601-2004《染料产品中23种禁用偶氮的限量和检测方法》; (10)GB/T23344-2009《纺织品4-氨基偶氮苯的测定》; (11)GB/T24101-2009《染料产品中4-氨基偶氮苯的限量及测定》。 3有害芳香胺的来源 自从德国政府颁布禁用染料和致癌芳香胺以来,国家染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就开展了禁用物的检验。从检验过的各种染料、中间体、出口染色布的情况来看,检出含有害芳香胺的样品(不同含量)占送检样品总量的37%[5]。当然,送检的样品一般都是怀疑含有害芳香胺或经裂解可分离出有害芳香胺的样品,但这是足以说明,我国现在生产的染料中相当一部分在含有害芳香胺的质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综合研究和分析表明,染料中含的原因除管理不严带入外,还有下面几个原因: 4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试剂问题 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原理,是用不同的方法把织物或染料中的禁用偶氮萃取下来,进行还原分解,再用乙醚或叔丁基甲醚萃取还原得到的芳香胺,经过浓缩、定容后再对还原产物用气-质联用仪(GC-MSD)或液相色谱仪(HPLC-DAD)来进行检测。 4.1关于萃取溶剂的问题 国标GB/T17592-2006《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6]规定使用乙醚作为萃取溶剂。但在实验过程中,乙醚需重新蒸馏后才能使用,因为乙醚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物,而偶氮染料的检测原理就是利用还原芳香胺在乙醚中的分配系数较大来萃取的,如果乙醚中含有过氧化物就会使还原的芳香胺重新被氧化,而造成检出结果偏低或假阴性结果。在欧盟等国的标准中,通常采用叔丁基甲醚来萃取还原芳香胺,叔丁基甲醚因为本身比较稳定不易生成过氧化物而不必担心还原芳香胺再次被氧化的问题。从检出结果的准确性上讲,一些接近检出限或合格限的样品使用叔丁基甲醚会更准确些。 4.2柠檬酸缓冲溶液 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许多反应都与溶液的pH值有关,其中一些反应要求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进行,这就需要使用缓冲溶液。标准GB/T17592-2006要求pH值在6.0左右,所以就选择了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在这个缓冲溶液中,由柠檬酸钠完全离解而产生的柠檬酸根,其浓度与纯柠檬酸溶液中的柠檬酸根浓度相比大很多。同离子效应使柠檬酸的离解平衡向生成柠檬酸分子一方移动,降低了柠檬酸的离解度,使柠檬酸分子浓度接近于未离解时的浓度。因此,系统中弱酸和它的共轭碱浓度都较大。这样当加人少量强酸或者强碱时不会明显改变溶液的pH值,使其保持稳定(见图1)。
4.3连二亚硫酸钠溶液 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2H2O)有强还原性,极不稳定,易氧化分解,受潮或置露于空气中会失去效力,并且易燃,在190℃可发生爆炸,因此使用时要加以注意。连二亚硫酸钠的反应通式为:
5结束语 目前,禁用偶氮染料检测是国内外生态纺织品常规检测项目之一。绿色消费观念的普及,使国内外对纺织品的安全卫生性能日益重视,对纺织品染料的绿色化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建立实施,我国纺织品行业必将更加规范和完善。
参考文献: [1]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S]. [2]Oeko-TexStandard100-2010[S]. [3]GB/T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S]. [4]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S]. [5]沈日炯.染料产品中有害物质及其产生原因和检测方法[J].浙江质量网.2004.7.20. [6]GB/T17592-2006,《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S]. (文/崔庆华赵桂安王学利 作者单位:国家生态纺织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滨州实验室)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