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文化的精神与力量
随着复古风潮的汹涌来袭,中国复古元素开始在家纺设计中屡屡出现,其实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在家用纺织品设计中的应用早已引起先知先觉的生产厂商及设计人员的注意。比如2008年中国国际家用纺织产品设计大赛以“东风西渐”为主题,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发扬延展。虽然参赛作品整体水准有所提高和突破,但还是暴露出了思想单薄的弊端。 一些专家评委尖锐地指出了大部分作品中“中国元素”的缺乏,如“不是百分之百的原创,总有别人的影子”,“一些符号的运用很雷同,看得出对中国元素的理解还不太深”等。诚然,这种情况是我国家纺行业的通病,民族特色不鲜明,独创性不强。无论是印花、绣花还是提花纺织品,设计者普遍选用梅兰竹菊、花鸟虫鱼,或是肤浅地将其中的某种符号放大、变形,生搬硬套,对于色彩的运用技巧也略显不足。 其实,“东风西渐”的概念早已经融入世界潮流,但其传播的路径却是由海外至海内。中国人不是“中国风”的“始作俑者”,但中国人理应成为“中国风”的引领者。中国本土家纺设计师在运用中国元素与世界潮流融合这一方面,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最明显的缺陷在于没有吃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和精神。家纺行业作为创意产业,在市场竞争白热化及金融危机的双重考验下,不仅要实现市场运作的成功,更应发挥民族特色,将现代时尚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起到文化载体的作用。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加上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入给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局面下,如何认识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成为首要关注点。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 中国现代家用纺织品设计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必然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的,然而,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几千年的文明史固然留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但一味沉迷在传统的襁褓里,在设计中单纯的奉行“拿来主义”而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将会导致民族传统艺术发展停滞,最终只能使时代留下大批的古董拷贝,无设计可言。 要传承传统艺术并对其升级,首先需要对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做一个深层次的考量。透过传统造型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可以看出造型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下不断的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因此,要使中国的传统造型艺术在现代家用纺织品设计当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 取其“形”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优质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装饰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 中国传统造型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心存向往。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寓意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 “形”和“意”的沿用是对传统造型浅层次的发展和提升,而创造新的民族形式需要摆脱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相,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只有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了解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从而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现代设计风格。 蜕变是为了更好的再生。诸葛铠先生在《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一文中提出了再生的三种途径:一是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分离与移植,给旧形式注入新的内容或是用新形式表现古老的思想;二是形式与技艺的分离与移植;三是形式与实用性的分离与移植。家用纺织品的设计要做到民族精神与世界胸怀的融合需要设计人员的潜心修为,需要生产厂家的大力投入与研发,需要市场平台的积极导向,更需要中国的教育单位做好扎实的理论及基本功训练,提高未来从业设计人员的整体涵养素质。 中国元素将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