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昌邑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储棉 美棉 主港价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学校>正文

如何看待纺机出口量大利薄现象?

                     

  2011年,我国从境外进口的纺织机械产品数量较上年有所增加,用汇率也增加了24.7%。2011年,纺织机械出口品种有所扩大,数量有所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有所提升,出口创汇也增长了27.8%。

  读了海关公布的我国2011年纺织机械产品进出口统计资料,我颇有感受,仔细琢磨之后有喜亦有忧。

  喜的是纺织机械行业促进了我国纺织工业的产业提升,从境外进口一些我国纺织工业急需的新型纺织工业设备,提升了纺织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为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从境外进口一些新型的、高端的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弥补了我国制造水平的不足,提升了国产纺织机械技术水平,增添了国产纺织机械的技术优势,我国也是受益匪浅。忧的是我国的纺织机械产品技术虽然有大幅度提升,但出口产品仍然停留在数量型、粗放型的初期阶段,出口仍以中低档产品技术为主,出口地域仍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出口数量的增加与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并不明显;同类、同样产品出口与工业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出口的数量不少而经济效益却不高。相比发达工业化国家,我国进口的数量不少,但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价格高,进口设备的成本也高。

  2011年,自动络筒机、浆纱机和无梭织机等主要纺织机械产品有出有进,而进口和出口的价格差距甚远。2011年,我国进口自动络筒机4053台,用汇6.23亿美元;出口虽然不少,但进口单价是出口单价的532%;浆纱机的出口数量也不少,进口的设备平均单价是出口平均单价的374%;无梭织机的进口数量与出口数量大体相当,进口机的平均单价是出口机平均单价的521%,其中剑杆织机进口是出口的951%、喷水织机进口是出口的301%。当然,其中有产品名称相同,而其产品技术结构不同的差异。

  2011年,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进出口的数量都不少。出口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应当说有我们的优势,而且出口数量是进口数量的337%,但出口创汇只相当于进口用汇的59.2%;进口产品的平均单价则是出口产品平均单价的592%。其中不少产量号称世界第一的产品,但售价却相差甚远。比如:梳理用的钢丝针布进口平均单价是出口平均单价的330.8%;针织用针去年进口5231万美元,我们也有出口,但进口织针的平均单价是出口平均单价的上百倍。

  一个化纤纺丝用的喷丝板(头),进口单价是出口价的10倍;一个转杯纺用的气流杯,一年进口近10万只,进口平均单价是出口平均单价的273%;一个纺纱用的钢领,进口单价也是出口的十几倍。

  国内生产自动络筒机的企业有几家,而自动络筒配用的空气捻结器、电子清纱器等关键配套件还需大量进口,价格昂贵,年花费近亿美元。

  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有很多,就笔者来看,出口的纺织机械产品数量不少、价格不高、效益不佳,这些是表面现象。其实质就是我们在兴办的实体经济中要求不高、管理不严。用企业家的话说就是“只求做得像,不求做得好”。要求不高、管理不严还表现在不求创新提高,没有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技术上不去,不精益求精,得过且过。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去研究和掌握产品或零部件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核心技术还掌握在“人家”手里。当然,还有市场竞争不规范,境内企业竞相压价、自我残杀,渔翁得利等因素。

  “发展是靠实干,不是靠空话”,哪怕是针对钢丝针布的倒角、热处理、去毛刺工序的小事上有所改进,哪怕是针对气流杯和纺纱钢领的表面处理技术能有所突破,这些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都会有很大提高。

  领导者和随风者、追风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创新,只有技术进步才会缩短距离,实现超越。

  我们应当看到,经过多年努力,纺织机械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年产值超过了千亿元,成就不能抹杀。但同时也应看到,国产纺织机械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仍然徘徊在75%左右,距离纺织机械科技强国、品牌强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强国还相差甚远,说明我们的事业仍任重道远。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分享按钮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