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昌邑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储棉 美棉 主港价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学校>正文

纺织企业需走出误区 实现真正盈利

                     

  目前企业在理解影响盈利因素方面主要有三个误区:一是把引进先进的设备当作是引进了先进技术;二是认为规模的扩张比质量提升的盈利空间大;三是认为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就可以盈利。

  近两年来,从国际国内大环境对行业的影响可以看出,国内大部分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较弱,盈利能力逐渐下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简单地比较,我们差的不是设备、不是人才,而是我们的经营管理理念。有些理念,我们已习以为常,根深蒂固,却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利润获取能力。

  误区1 把引进设备当作是引进先进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尽管在各个领域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效果,但是,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在许多领域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因此引进先进技术成为企业的首选。国际经验表明,技术引进可以使引进方迅速取得成熟的先进技术成果,不必重复别人已做过的科学研究和试制工作。它是世界各国互相促进经济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但是,很多企业在引进技术时,错误地理解为把引进先进技术等同于引进先进设备,花费巨大的成本代价引进昂贵的生产设备,想借此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当先进设备给企业带来甜头的时候,确实令企业沾沾自喜,生产出了别人无法生产的产品,创造了别人无法创造的利润,同时也觉得自己拥有了先进的技术,认为引进了先进设备就等于引进了先进技术,忽略了技术与设备的区别,忽略了设备老化、淘汰后的问题,因此造成盈利能力低下。

  那么,什么是引进先进技术呢?

  人们常将“技术”广义化,把技术分为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就是技术知识、经验和技艺,属纯技术;硬件技术是指机器设备之类的物化技术。只从国外购入机器设备而不买入软件技术,一般称之为设备进口。若只从国外购入软件技术或与此同时又附带购进一些设备,这种行为才能称为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的目的是为提高引进国或企业的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要达到目的只有引进软件技术,通过自我消化吸收,才能做到。

  因此只引进先进设备并不等于引进先进技术,通过引进设备而掌握、消化、吸收了其中蕴含的技术,才能真正引进技术,才能解决设备老化、淘汰后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在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的同时,产生了引进结构不合理,来源单一,重“引进”、轻“消化”,研究开发人才不足等问题。我们应采取提高引进能力与效用、提高技术再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和培养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对策措施,以提高我国的技术引进水平。

  误区2 注重扩大规模忽略质量提升

  企业对盈利的另一个误区则是认为规模大于质量。

  我国企业规模的不断重组扩张使得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靠外延扩大规模的方式普遍存在,通过上设备、扩厂房、新建厂区、兼并联营等方式扩大规模,结果使得自己的产量越来越多,表面上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认为通过规模扩张,可以扩大产量,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规模扩大不仅不可能带来想象的效果,甚至有可能成为企业负累的开始。

  目前,人们的需求主要是个性化需求,追新求异成为社会的主流,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慢慢受到人们的关注,对质量的要求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价格已经不是决定人们购买的关键因素,因此规模扩张带来的价格上的优势越来越弱;同时,扩张的结果使得产能过大,超出市场需求;由于不注意质量的管理,使得因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成本越来越高,这更削弱了规模扩张带来的优势。

  同样一家企业,如果企业准备使利润收入增加一倍,若采用规模扩张的方式,该企业必须投入与相当于现有规模相当的资金、设备、土地、人员等,耗资巨大;而若采用质量提升的方法,则仅需投入很少的一部分资金用于质量改善,根据质量法则,质量提升1个百分点,其在市场上的售价将会提升10%左右,而相同的生产成本,其售价每高出10%,则其利润将会提升近100%。

  所以,企业要获取更好的盈利能力,不能过分依赖规模,而应该首先关注质量,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质量成本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质量提高的结果是一方面提高社会信誉,促进销售,提高了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因为质量的提高使得因质量问题而引发的报废费用、返工费用、维修费用以及索赔费用等降低,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我们经常看到的报道是,某某品牌的产品全国销量第一,可是没有人去关心销量第一的背后到底花费了多少成本,投入了多少资源,带来了多少效益。

  误区3 以为产品合格就能赚钱

  认为能够生产合格的产品就能赚钱,这是目前企业存在的另一大认识误区。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合格产品。

  判断产品合格与否,必须要有一个判定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的标准。符合这个标准,就是合格产品,不符合这个标准,便是不合格产品。

  《产品质量法》第26条规定了判定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的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品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格的危险,有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二是产品须具备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三是产品质量应当符合在产品或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也就是说,只要产品质量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存在着不合理的危险性,或者产品不具备基本使用性能,或者不符合生产者、销售者对产品质量作出的明示承诺,具备上述三种条件之一者,就可判定质量不合格,其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反之,只要企业提供的产品符合上述标准就是合格产品。

  从对合格品的判定中可以看到,任何单位提供的产品都是合格的,否则就不能上市流通。那么,认为生产了合格的产品就能赚钱的理念就站不住脚。因为只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是对企业的最基本的要求,合格的产品是没有竞争性的,是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攻击的,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市场很容易被切割出去。最关键的是,因为其产品没有差异化,很容易与竞争对手形成价格战,从而削弱了公司的利润。因此,不能仅仅认为生产了合格产品就能赚钱,而应该在合格产品的基础上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有特色的产品,这样竞争对手很难攻击,市场稳定,从而才能带来利润。

  综上所述,制约企业盈利除了所处的行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宏观因素外,企业自身的理念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企业应该摒弃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把思想从注重技术、扩大规模和只满足于生产合格产品等方面转移到依靠管理、质量、特色等方面上来,以期获得更好的盈利空间,提升自身竞争力。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分享按钮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