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用语翻译问题
翻译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专业术语,即通常我们所讲的“行话”。而“行话”是在实际工作中慢慢形成和固定下来的,但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述。譬如我们通常讲的“服装厂”,许多人喜欢采用套用式翻译,将其译成“Garments factory”,虽然不算错,但美国人一般称之为“manu facture of wearing apparel”。通常一看到“经纱”或“经线”,我们脑子里会马上出现“warp”一词,虽然对,但如你跟法国人做生意,“经纱”一词往往用“chaine”来表述。大多数国家将“丙烯酸”英文译成“Acrylic”,但比利时等周边国家喜欢用“Acrylique”一词。 翻译“行话”还要注重形声词的表达。如:“voile”译成“巴厘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玻璃纱”;“boude yarn”译成“波形线”;“mohair yarn”译成“马海毛纱”。 笔者认为,“行话”翻译必须按其“行话”的特殊表述,不应凭主观臆断。如“有光毛纱”一词,翻译时不能一看到“有光”就将其译成“bright yarn”,而应译成“luster yarn”;如“lively yarn”一词,英译汉时,你可能第一感觉是想译成“活泼的纱”,其实应译为“绉缩纱”,如果你汉译英将“绉缩纱”译成英文,决不能想当然地译成“shrink age yarn”。“人造棉”一词我们用的频率较多,国外流行称之为“spunrayon”。 我们通常讲的“精纺毛纱”和“粗纺毛纱”的翻译要避免中国式的英语翻译,前者应译成“worsted yarn”,后者则译成“wollen yarn”;“多色线”和“花色线”不能译成“multicolour yarn”或“colourful yarn”,而应译为“space dyed yarn”。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系统工程和学科,其译法奥妙很多,但多围绕“信、达、雅”标准展开的。比如装饰布经常用的“麻棉混纺织品”,大多数书刊上都表述为“ramie/cotton blending textile”。笔者认为,这种译法不妥,首先表现在中文的表述有其自身的缺陷。因为“麻棉混纺”在家纺装饰布用得很广,如果给国外客户介绍或用传真、E-mail等通讯手段表述,国外客户就会感到很茫然,不敢轻易与你签订合同。一般而言,国外客商除了需要提供样布外,还要求了解样布的组织成分,如果我们只说是&ld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