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学校>正文

潍坊纺织业概况

                     

  潍坊的纺织工业起步较早。西汉时期,临朐等地所产丝绸已通过“丝绸之路”行销西域各国。明代初期,潍县、青州一带的纺织业已初具规模,当时为土纺土织,以手摇车纺线,以足踏机织布,生产效率低下。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后,机纺棉纱输入潍坊,土纺纱日趋减少。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潍县寒亭村张瑞芝从日本输入6台足踏织布机,试织宽幅土布,销路颇佳。据《中国实业志》载:“民国元年,潍县东乡织户从天津购进织机数架,传习织造方法,出品精良,销路甚广。于是继起者风起云涌,不数年间,沿潍河两岸穆村、邓村、石埠、驸马营、眉村等地,几无不以织布为业者。”1934年以后,潍县织布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共有织布机9万余台,号称“十万大机”,从业人员达20万人,年产布2000余万匹(每匹约30米),有白布、色织布、条布、斜纹布、蚊帐布等150多个品种。产品除销本省外,还远销河南、河北、甘肃、四川、东北各省等20个省、69个城市和地区。其他各县纺织业虽有,但为数很少,且系土纺土织,农闲时生产,赖以餬口,形不成产业。1938年,日军侵入潍县,机纺纱来源断绝,城乡织户大部停产。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管潍坊,纺织业继续遭受重创,至1948年潍坊解放前,年产棉布仅3.3万匹。
  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纺织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3-1957年,对私营纺织企业及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转变,广大职工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1957年完成工业产值6508万元,1949-1957年平均年递增36.4%。
  1958年4月,潍坊第一个现代化纺织厂--潍坊棉纺织厂动工兴建,1959年12月建成投产。但在“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下,纺织工业出现了“高指标、浮夸风”;加之农业歉收,棉花减产,纺织原料奇缺,有些企业被迫关、停、并、转。至1962年,全市共关停企业13个,下放职工6905人,占当时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二;完成工业总产值2140万元,仅为1957年的三分之一。1963-1965年,纺织工业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停产企业逐步恢复生产,1965年实现工业产值7947万元。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纺织企业几度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产量大幅度下降;但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努力下,个别企业和项目仍然取得了一些成绩。潍坊棉纺织厂设计试验成功“圆盘型抓棉机”;潍坊毛纺织厂试制成功新产品“粗纺毛呢”;潍坊染厂“涤棉染整生产线”建成投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权力下放,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加了企业活力,纺织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到1990年,纺织工业主要发生五大变化:
  一、生产发展呈高速度。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09亿元,与1980年相比,10年净增长8.37亿元,年平均递增8.4%(不含丝绸)。
  二、生产门类更加齐全。在原有纺、织、印染、针织、丝绸等行业的基础上,新发展化纤、棉复制品、棉线带、毛纺织、麻纺织、纺织机械等行业。10年间,棉纱锭从1.47万枚增加到50.37万枚;纱产量自给有余,实现了化纤(粘胶纤维)产品从棉短绒到浆粕、粘胶纤维、纺纱、织布、印染加工的一条龙生产。纺织机械、配件也基本上能保证纺织工业的需要。
  三、生产手段更加现代化。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引进国外新技术、新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新产品开发、科技进步都达到一个新水平。棉纺业采用气流纺纱、尘笼纺纱新技术;棉织业采用电子分条整经、剑杆、喷气等无梭织机;印染业实行高温高压染色、圆网印花、连续蒸煮、漂炼、轧染、树脂整理、预缩等新技术;针复制业使用经编机、自动织袜机、电脑控制的提花圆机、横机和电脑绣花机等先进设备;毛纺织业采用环锭纺、自捻纺以及现代化后整理技术;化纤业充分利用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设备。
  四、企业布局更加合理。1978年以前,大部分企业集中在潍城区。至1990年末,全市12个县(市、区)都兴建起相当规模的纺织企业;乡镇、村办纺织企业更是星罗棋布,以昌邑县为最。
  五、外贸出口迅速增长。1990年完成出口交货值5.87亿元,比1978年的2581万元增长21.7倍,居潍坊各行业之首。
  1990年全市有县以上独立核算纺织企业78个,按经济性质分:全民所有制38个,集体所有制38个,合资企业2个;按生产门类分:棉纺业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