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何以成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首选?
“罗蒙、利郎又打算入驻安徽了。加上前不仅在合肥奠基动工的太子龙、旗牌王、九牧王,在安徽就有5个中国驰名商标企业了。”7月25日,安徽省服装商会秘书长叶梁说,预计今年安徽纺织业的发展速度将超过30%。 前段时间,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沈永芳到安徽考察后,赞叹地说,“来访彻底改变了我对安徽服装业的看法,没想到安徽服装业近年来发展是如此之快。” 据了解,安徽是在中西部各省市承接服装产业转移中,落户企业最多的省份。甚至一家日本的纺织水洗企业也与安徽签订了800万美元的项目合同。这也表明,“服装产业转移,首选安徽”叶梁的这句话,得到了初步实现。 行动在前面 安徽一年几百亿金额的服装消费市场,省内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足3%,在2006年度中国纺织行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排名中,安徽纺织企业仅鸿润一家入围。更没有一个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为什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安徽的服装产业从没有一个知名品牌,发展到这样一个各大服装企业纷纷抢滩的局面? 其实,早在2006年初,有关人士就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宁波、温州等市甚至包括浙江全省,由于受到能源、土地、工人等各方面条件限制,要求重点发展高新企业,鼓励中小服装企业外迁,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综合分析,安徽具备发展服装产业,承接转移的充分条件,认为安徽正在迎来东部地区服装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 2006年10月23日,在第十届宁波国际服装节期间,浙江、山东、江苏、安徽、陕西五省和深圳、杭州、温州、宁波市的服装协(商)会负责人相聚宁波,围绕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共议建立服装产业区域合作与协同服务机制,并达成《宁波共识》。与此同时,中国服装协会就即将来临的2007年纺织服装产业转移问题部署前期工作。 2006年11月10日至12日,中国服装协会区域合作领导小组携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各省服装行业协会,纺织服装企业代表一行40余人,在安徽省进行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考察期间,合肥市瑶海区政府分别与温州市服装商会、宁波市服装商会签订了入驻合肥服装创新产业基地协议,安徽省服装商会分别与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江苏省服装行业协会签订了关于加强省际服装产业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战略协议。 叶梁认为,此次考察活动,为东部服装产业向安徽省大规模转移吹响了前奏。 面对产业转移大势和安徽优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曾对叶梁说:“安徽服装产业如果再不抓的话,将失去百年不遇的大好机遇。” “承接产业转移,我们千万不能错过这样的好机会。”叶梁认为,商会就是引擎。我们力求通过商会来激活市场、激活政府、激活企业、激活各种要素,来应对产业转移。 “一市两园”引来金凤凰 实际上,中部各省的目光,都盯着此次机遇难得的产业大转移,但安徽能够捕获发展先机,还有重要一点就在于安徽实施的“一市两园”战略,此举被中国服装协会有关专家称为“迎接产业转移的安徽模式”,也越来越为沿海服装业客商所关注。 叶梁认为,“一市”即先建市场,后建工厂,以市场繁荣带动产业发展。 四年前,安徽尚没有一家正规的服装批发市场。但从2004年以后,仅省会合肥1000余米长的站前街上,就先后涌现出白马服装城、安徽大市场服装鞋类品牌广场、中绿服饰广场、光大国际服装城、安徽四季青女装批发市场等7家专业服装批发市场。2006年6月,中国商业联合会市场专业委员会正式把站前路命名为“安徽服饰第一街”,形成了相当的市场集聚优势和区域性辐射影响力。 据安徽省服装商会预计,就现在合肥服装市场的发展情况而言,合肥站前路服装市场经营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铺面5000个,提供就业岗位近2万个,一线营销人员近万人,年销售额将达几十亿元。 “两园”是合肥服装创新产业基地和安徽三元服装产业园。在市场日渐红火的同时,安徽省各地开始把目光瞄准了服装加工的产业集聚。而在沿江的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地,各具规模的纺织服装工业园也相继进入规划和正式运作阶段。 兴建产业园,无疑是为了打造产业链,为发展服装产业做准备。于是,合肥服装创新产业基地建立服装设计中心,服装培训学校。安徽服装三元产业园,兴建以服装加工、知名品牌聚集和孵化、面料交易、研发设计等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大型服装生产基地。 优惠政策及时 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业客商投资安徽,不仅是因为安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更因为安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改变。 “如果有国内知名服装企业能入主孙村镇,我们拱手相送土地。”芜湖市孙村镇范新江书记说。实际上,这些产业园不仅在产业链上,还在用地、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了企业很大的支持。 在瑶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在企业入驻之前,早就建好了一批产业园,并以成本价买给或租给企业。解决了企业因建造厂房耽误时间和精力造成的损失,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安徽是我国最大的劳动力输出省份,每年到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多达几百万,因此,“在当前沿海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用工难’的情况下,投资安徽是一个妙举。我们保证,前来投资的服装企业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人。”叶梁说。 据悉,为了给企业找到合适工人,每逢过年过节,政府人员亲自出面,到外出务工人员家里为他们做工作,让他们留在家乡。这一举措深受他们的支持,他们不但结束了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涯,而且保证了他们一份可观收入。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