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行业突围滑准税和增值税政策困境
滑准税是一种关税税率,随进口商品价格由高到低而由低至高设置计征关税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可保持滑准税商品国内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尽可能减少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滑准税!增值税!中国棉纺织行业发出最强烈的呼声。 7月18日,来自棉纺织行业的20多个大型企业老总出现在首都大酒店二层的会议室里,议题是滑准税和增值税。他们旗下的企业拥有全行业主营业务的16%,而且有很多是副会长单位,“能够代表全行业的声音”,业内人士评价。 当日下午,包括常山纺织、无锡一绵、淄博兰雁、山东德棉、安徽华茂等企业负责人在内的一行人,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朱兰芬带队去国家发改委开协调座谈会,会议的主题依然是滑准税。 滑准税:丧失国际议价能力 “我们一直在呼吁。”中国棉纺织行业副秘书长王玉琦表示。滑准税的问题在棉花进口上由来已久。而此次引来众多企业的强烈反映和行业协会的高调呼吁,可能是前一段时间服装出口退税率下调的连锁反应。服装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使得成本上升,企业消化上涨的成本必然要向产业链的两端转移,对外提高出口价格,对内压低原材料价格来获取足够的利润。业内人士分析,企业对外议价能力有限,但在原材料的采购上,企业在市场环境中选择更加合适的上游供货商,空间会很大。这对于处于产业上游、纺纱织布的棉纺织行业是一次挑战。 “棉纺织行业的上游是计划模式,下游却是市场经济”,引发参会企业如此判断的是棉花进口滑准税。棉纺是一个市场化很强的行业,其产品在国际市场定价,但占总成本70%的棉花供应却是计划经济模式。 滑准税是一种关税税率,随进口商品价格由高到低而由低至高设置计征关税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可保持滑准税商品国内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尽可能减少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棉花进口实行滑准税是为了保护国内棉农利益,其主要实施办法是,如果企业从国外进口棉花的价格低于国内棉价,则要缴一定的税率来补齐这部分差价,以迫使企业能够在确保国内的棉花确实稀缺时再从国外进口,而不会冲击国内棉价。 “关键还有一个配额问题。”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介绍说:“在征收滑准税的同时,我们还要受到配额的限制。”他告诉记者,国家实行配额制本来是为了保护棉农的利益,但现在的情况是棉花大部分都集中在流通领域。棉花中间商会在配额没下来之前囤货待涨,最终受影响的是纺织企业。据了解,今年年初时棉花是12000元/吨,现在已经涨到了14000元/吨。 由于滑准税的存在,进口棉的成本直线上升,和国内棉花价格相比较接近甚至还会更高,企业都在保本运行。 高昂的成本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十分低。“我说我的产品要涨价,国际市场上没人理你,印度、巴基斯坦的货都很便宜。”一位参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不涨吧,成本太高,我又没有利润。”据了解,原先估计今年的棉花产量是673万吨,但全行业今年需要1300万吨,巨大的缺口需要用进口来解决。 实际上,从长远看,进口棉花的滑准税率应该取消,或近期应降低滑准税率。此外,既然实行了进口滑准税,保留进口棉花配额就没有必要。“政府可以直接给棉农以补贴,使农民利益能够真正得到保证,也给纺织工业一个真正的市场环境。”徐文英建议。 配额制事实上是给了中间商一个非市场化的赢利区间。在配额尚未下来的前半年,他们可以通过囤货待涨,最终受影响的是纺织企业、是国际市场,甚至还会导致产业衰退。浙江华孚公司董事长孙伟挺认为,纺织企业正在从超常规发展转向常规发展,产业环境和资源配置问题如果不解决,可能会阻碍行业产业升级。 增值税:阻碍棉纺产业升级 此外,增值税也是棉纺企业关注的一个焦点。 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是棉纺行业的关键设备。在国家四部委(财关税犤2007犦11号)文下发之前,这些设备进口都在享受先征后退及零关税的优惠。新的文件实施后,进口税暂定税率为3%,而进口环节增值税税率为17%。 对于纺织行业,“这意味着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进口今后将不再享受免关税增值税政策。”徐文英用“坚决反对”表达了行业的立场。 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果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土地、劳动力及原材料等因素上涨的影响,沿海地区企业产业升级的要求十分迫切,企业会用有限的资源来获得利润。他认为,国家一些政策的出台一直在向市场经济发展,但有时还或多或少想用计划的手段来配置资源。以自动络筒机为例,这个文件保护的是少数几个纺机企业,但影响的却是一大片棉纺企业的产业升级。“国产设备故障率高,性能不稳定,效率低下”。王果刚想不通:“我们为什么要用?如果说保护民族工业那我们算不算?”据了解,中汇现有120台喷气机,每年大约要进口单价为40万元的喷气机20台、单价为160万台的自动络筒机4台。 “纺机行业的发展进步很快,但和整个纺织产业的发展配套还有一些距离。”徐文英介绍说,国产设备的生产能力就跟不上产业更新的步伐。喷气织机国产能力每年只有1000多台,可全行业每年需要16000台;自动络筒机国产能力每年只有600台,但全行业每年需要2600台。 稳定性、可靠性、智能性及生产效率方面,国产设备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低质量的机器产不出高质量的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更无从谈起。福建嘉达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春向记者表示了他的担忧: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优势正在减弱,印度、巴基斯坦在这方面的优势正在显现,产业化的梯度转移正在加速向其他国家发展。 “棉纺有9500个企业,也是民族工业。”徐文英说:“能不能给我们行业一口饭吃?”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