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市场供应偏紧 缺口催生棉价继续上扬
今年5-8 月我国棉花供应偏紧,供应缺口催生棉价继续上扬。 本年度我国预计消费量为1088-1100 万吨左右,我们大致可以算一下,本年度总共的供应量:产量673 万吨,年初关税内配额89.4 万吨,4 月中旬增发滑准关税配额150 万吨,加上上年度结转库存大约230 万吨,共计约为1142 万吨;其中截至6 月,本年度累计进口量为179 万吨,尚有60 万吨可进口。 本年度可计算出来的用于纺织消费掉的棉花量为:2006 年9 月至今年6 月,累计纺纱量达1565.13 万吨,按60%纺纱用棉比(一般计算用的是64%,便于计算取整),纺纱用棉已经用去了940 万吨,加上年初国家储备了30 万吨新疆棉,所以截至7 月初共计消费量至少970 万吨。 那么按此计算剩下的供应量不足170 万吨(其中还包括了还未实际进口消耗的60 万吨量),即使考虑到会有60 万吨进口棉补充。但从7 月份的我国进口美棉周装运量看,随着美棉快速上扬,进口价格也水涨船高,纺织企业更倾向于购买国棉,选择这个时候用配额并不划算;同时也看到,美国、印度棉签约到港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定在今年的11、12 月份,因此相对7、8、9 月的棉花年度尾期,进口棉补充市场缓解供应压力是非常有限的。除去这待进口的数量,总共实际可供应的数量仅仅为110 万吨左右,而这样一来,按去年5-8 月份纺纱用棉平均每月70.85 万吨估算,剩下的7、8 月份每月至少需棉花70 万吨,才基本能与去年纺纱产量平衡,然而显然今年以来的棉纱产量均是创近几年新高,保持相对平衡的用量已算是比较保守,那么,这个产需缺口就可能达到30 万吨之多,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国家储备棉近期的抛储正是出于对缺口做出的调控手段之一,后面还要细谈储备棉抛售对棉花价格的影响,在这里,笔者给投资者指出关注的就是棉花目前供需情况存在较大且明显的缺口,根据以上粗略的计算来看,国家每年都还需一定战略储备,即使新花上市后,想必国家也会视供需紧张与否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放缓收储步伐。 依靠国棉实现供求平衡已经成为历史。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事实,进口棉已经在过去的几 年里达到国内总需求35%以上的份额。这是国内市场的基本大局,在棉纺生产持续高速增长的客观现实情况下,这个大局短期内很难改变。少量抛售国家老商品棉和储备棉既不会,也不可能改变这个基本的供求格局。 国家及时出台相关政策的初衷是要借市场回升之机,解决储存时间过长的老棉花库存,同时给上涨过快的市场降降温,也以此提醒市场上一些借机炒作的经营者注意规避市场风险。而并不是要打击市场,甚至重击市场。虽竞拍过程中,期货价格应声而落,但政策引起的市场震动并不是基本面发生了改变,而是心理因素起了主导作用。 虽然国储棉拍卖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但也有部分纺织企业仅是关注而已,根本无心参与,原因是此次抛售棉花等级偏低,不适合一些企业生产需要。国家的棉花储备主要目的和作用就是调节平衡国内棉花市场,以达到稳定国内棉价和保护平衡国内棉花产业链各方利益。 国际方面,虽然本年度美国棉花期末库存超过了1000 万包(210 万吨)但美棉库存是随着我国的需求和采购的步伐而变化的。本年度以来,我国的棉花进口一直很少,最新的海关数据显示,今年6 月份我国棉花进口量为25.25 万吨,大大低于此前的市场预期。按照USDA 的预测,本年度我国进口量为255.8 万吨,而本年度(国际棉花年度)的前11个月里,我国进口量只有207.72 万吨。如果按我国棉花年度算,去年9 月至今年6 月总计进口约180 万吨,距离USDA 的目标还有70 多万吨。6 月份国际棉价大涨后的成交尚且如此,7 月份的进口量肯定比6 月份还要少。如果国际棉价继续保持在目前的水平上,后两个月的进口不可能大幅增多。对此,美国农业部负责人已经明确表示将继续调减中国棉花进口量。 但现在我国国内库存已经开始下降(2006/07 为328.5 万吨,比上一年度减少63.5 万吨,预计下年度期末库存还将减少到316.5 万吨)。此外,美国佐治亚州和得克萨斯州干旱,实际播种面积可能减少了20%。中国的进口需求和天气因素都可能导致棉价上涨。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