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发明羊毛防缩臭氧处理法
天上的臭氧和地上的羊毛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据《日本纤维新闻》报道,经过两家日本毛纺公司的开发创造,巧妙地利用臭氧对羊毛进行防缩性处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利用此种方法处理的羊毛不但具有利用传统方法所取得的相同的防缩性、拨水性、染色性,而且出色解决了利用传统方法给环境带来巨大危害的弊端,为新世纪健康毛纺织品的开发献上一份新绿。 众所周知,羊毛在洗濯时会产生很大的收缩。其原因为羊毛上的鳞片浸水过湿时即自羊毛表面竖起,而使相邻接的羊毛相互结合紧缩。以往是以树脂将毛鳞被覆而使毛鳞相互隔离的方法来解决。其传统方法是:在处理缸中用氯、过锰酸、PU树脂等对过水羊毛进行被覆式的BAP处理。这种方法又被称为超耐洗的毛条连续加工使用氯气的KUROY法,与使用次亚盐酸纳的液态加工的split pad法。利用上述化学品对羊毛进行防缩处理的传统方法。不但对羊毛的自然特性造成损伤,而且在加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体,这种含氯的气体在排放时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它被人体吸入蓄积后成为致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健康有效地对羊毛进行防缩加工成为全球羊毛工业的重大课题。 针对上述问题,日本仓敷纺木曾川公司的技术开发小组与寝屋川公司的技术开发研究所共同合作,历经2年的攻关开发,终于发明了利用臭氧处理羊毛防缩法,即毛条连续加工的“Eco-wash 21”法。 在对此种方法研究的过程中,日本两公司的技术人员将羊毛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时发现,羊毛表面可分为好几层,而其多层间在湿润状态下的膨胀系数是不同的,这是造成羊毛浸水过湿时鳞片竖起的根本原因,为解决如何在湿润时防止羊毛鳞片竖起而增强羊毛的耐洗濯性成为他们主要解决的难题。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他们通过多次试验,将羊毛与各种成分进行接触,最终将羊毛与臭氧接触时发现,利用这种方法可使羊毛纤维改质而使羊毛表面多层构造均一化。其结果,使羊毛处于湿润状态下它的鳞片再也不会竖起,还不会造成羊毛纤维因相互络合产生的收缩的结构。 臭氧(03)大多在大气层上空形成,具有阻隔从太阳所直射的紫外线的功能。而日本两公司技术人员加工羊毛所使用的臭氧是将氧气在臭氧产生器中加高压放电所制造出来的。臭气本身具有强大的氧化力,这一点比氯更有优势,还有杀菌力,并且对于水的溶解度甚低,由于臭氧具备这些特性,可对羊毛表面实施特定的加工,使用后的臭氧迅即还原为氧而返回到空气中。 科学家认为,利用臭氧处理羊毛防缩性的“Eco-wash 21”法,其最大特征为“未使用氯元素加工,对环境极为优良”,“与传统之加工大不相同,不会损及羊毛原有之风格及拨水性等”,“为20世纪末之称心发现”。 利用本加工法,除防缩性外亦兼具其他效用:用CIC型起球机测验结果,其抗起球性为平纹针织四级(氯加工品为二、三级),织物则具有五级的水平,另外保持与未处理羊毛同程度的拨水性、染色性。加工而造成纤维强力降低、伸度下降等则与传统之氯化处理方法相同。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