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棉花信贷管理工作应把握几个原则
当前,以市场配置棉花资源已成必然趋势, 在外部环境、贷款企业经营行为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棉花信贷管理方面的工作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棉花贷款是按商业化原则有理的政策性贷款。 毫无疑问,棉改前的棉花贷款是政策性贷款。国家赋予供销社棉花企业敞开收购、保证棉花价值顺利实现的重要职责,收购资金作为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安排,是实现棉花价值的必要条件;保证收购资金及时足额供应,既是棉花企业执行国家政策的首要前提,又是国家保护棉花生产的重要体现。 --合理确定棉花贷款的投向。 一是棉花贷款对象的选择。长期以来,国家只允许供销社棉花收储企业从事棉花收购、初加工、销售业务。《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供销社及其棉花企业,农业部门所属的良种棉加工厂和国营农场,经资格认定的纺织企业可以直接收购林工和经营棉花。面对多种类型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农业发展银行如何选择贷款对象是一个事关棉花信贷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目前可供选择的方案大致有两种:其一是站在支持棉花产业发展的角度,将所有取得收购资格的棉花收购企业全部作为贷款支持对象。这种方案的好处主要是有 利于拓展农发行的信贷业务空间,有利于在整体上推动棉花产业的发展;其弊端主要是有可能削弱或动摇供销社棉花收购企业的主渠道经营地位,对国家宏观调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以及不利于农发行存量资产的盘活。其二是立足于现有贷款对象,支持棉花企业深化改革,完善内部经营机制,将棉花企业改造成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现代企业,在此基础上通过信贷扶持来支持棉花企业业务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用率。这种方案的好处是有利于维护供销社棉花收购企业的主渠道地位,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从现状看,供销社棉花企业虽然在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较大的冲击,也可能会在局部地区丧失主渠道地位,但从全局看,其主渠道地位短时期内难以改变,这有利于农发行存量资产的管理与盘活。长期以来,供销社棉花企业发挥着支持农业生产、服务棉农的政策性功能,并占用着大量的农发行政策性资金,与农发行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借贷关系。 将供销社棉花企业作为农发行贷款对象,一方面,可以体现国家发展农业经济、保护农民利益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放新增贷款,盘活原有贷款存量,进一步提高农发行的贷款质量。 二是棉花贷款种类的选择。目前农发行对棉花企业只发放收购贷款、储备贷款和调销贷款,这种贷款投向的单一性,难以适应棉花企业正常运转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需要。籽棉成为皮棉,必须经过初加工、打包等环节,因而棉花企业既是棉花流通企业,也是棉花初加工企业。棉花收储企业要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必须进行加工厂房和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技术改造。良种棉加工厂繁育良种,从事科研和技术推广,都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棉花企业经过几次棉花购销市场的波动,大多亏损严重,基本没有自有资金,只能靠银行注入贷款。按照现行的贷款管理规定,棉花企业不得到其他银行开户和取得贷款,其资金需要只能依靠农业发展银行。因此,农发行应增加棉花企业设备贷款、技术改造贷款、良种棉加工厂技术推广与应用贷款多贷款种类,对棉花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给予信贷支持。这既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棉花企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农发行存量贷款安全和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遵循棉花贷款的商业化管理原则。 对棉花贷款实行商业化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以确保棉花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贷款管理的基本目标,实现棉花贷款从投放到回笼的良性循环,获取正当的信贷收益。二是以“以销定贷,以效定贷”为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把住棉花贷款投放关。“销”是指产品有市场,适销对路。这就要求棉花企业有稳定的购买客户,有真实可靠、能实现的购销合同协议,或有潜在的销售能力、优良的销售记录。“效”是指经营有效益,棉花企业经营能否获得适当的利润或 毛利。“销”是基础,“效”是关键。三是要建立以收贷收息为核心的贷款监测考核体系。以企业的单笔购销业务状况作为考核贷款的监测指标,要以棉花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效益作为考核贷款的主要因素;将收贷率和收息率作为考核贷款的主要指标,将到期贷款回收率和应收利息回收率作为考核贷款管理水平的主要依据。四是要建立以贷款风险防范为核心的贷款体系。在“收多少棉花,发放多少贷款”的原则下,核对收购码单构成贷款的基本条件。棉花购销市场化后,核对码单只能作为检验贷款物资保证的一种辅助监测手段,因此必须尽快建立起新的贷款条件体系,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棉花企业,农发行才能对其发放棉花贷款。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