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棉花信贷管理工作面临的不利因素
我国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不 断深入和以国际化为取向的入世进程日益加快,将给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棉花信贷管理工作带来一些不利因素。 一、棉花存量信贷资产风险加大。首先表现为棉纺企业拖欠供销社棉花企业货款越来越难以收回。棉花市场放开后,收购渠道拓宽,纺织企业既可以直接进入市场收购棉花,也可以开辟新的进货渠道,与其他经营主体建立新的购销关系,势必削弱与供销社棉花企业的供需关系,相互间旧的债权债务有被搁置的危险,纺织企业拖欠供销社棉花企业的货款收回难度加大,供销社棉花企业的这部分债权风险会逐步转化为农发行的信贷风险。其次是供销社棉花企业可能借改革之机逃废贷款债务。目前,尽管棉花市场形势好转,供销社棉花企业走出了低谷,但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如老贷款形成的历史包袱,人员分流困难,有的地方加强干预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和企业可能借企业改革之机,利用企业改制、分立质产重组等手段,逃废银行贷款债务。还有一些地方尝试“产、供、销一体化”的改革思路,试图把纺织企业和棉花企业重组,形成企业集团,使信贷管理更为复杂,如果监管措施跟不上,将造成信贷资产的流失。第三是陈棉潜亏较大,有可能产生新的亏损挂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棉花销售价格短期内不可能恢复到1998年以前的水平,这就使1998年度前的陈棉仍无法实现顺价销售,目前实际上已经形成数量较大的潜亏。将来销售这些陈棉时,如果弥补政策到不了位,与陈棉对应的那部分存量贷款就会不可避免地损失,使目前的潜亏转化为现实的信贷风险。 二、棉花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加大了棉花贷款投放风险。棉改要求各级政府不干预棉花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棉花企业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果说棉改前,棉花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政策因素造成的,那么棉改后,棉花企业的财务风险皆由经营性因素引起,这些风险全部要由棉花企业自身承担。而棉花购销市场化以后,由市场形成的购销价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在客观上势必加大棉花企业的经营风险。在目前棉花企业普遍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其经营风险将不可避免地转化为信贷风险。如何既有力地支持棉花收购,又有效地把棉花企业由经营风险而转嫁的信贷风险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这是形势发展对棉花信贷管理提出的新挑战,也给“以销定贷,以效定贷”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棉花企业经营体制改革滞后,不利于有效加强棉花信贷管理。目前,供销社棉花企业的改革进展缓慢,社、企还没有真正分开,有不少地方,由于基层供销社的撤消,供销社有“空心化”趋势,棉花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人员分流不彻底,到1999年底全系统仍有10多万人需要分流,分流部分中也有不少只是名义上的分流,而且地方党政机关干部还有向棉花企业分流的趋势;再加上企业本身历史包袱没有解决,其他经营主体要求平等竞争等,供销社棉花企业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农发行有效加强棉花信贷管理。 四、亏损挂帐处理政策不明确,供销社棉花企业经营步履维艰。根据财政部对供销社财务挂帐的初步统计结果,全国供销社棉花企业财务挂帐总额为483.08亿元,其中,1992年前的老挂帐为39.86亿元,1993年后的新增财务挂帐为443.22亿元。这部分挂帐占用贷款的利息,目前主要靠企业经营收入来负担,使供销社棉花企业正常经营难以为继,不仅成为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沉重包袱,而且也影响农发行收贷收息和封闭管理。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