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 历史资讯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纵横谈


来源:锦桥纺织网     发布时间:2001-7-30  

   要对棉改充满信心———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    纺织企业千呼万唤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有了实质性突破。此次棉改的进一步深化,将对纺织工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纺织企业应如何看待这次改革?记者(以下简称记)为此专访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以下简称杜)。    记:纺织工业作为竞争性行业,原料对行业的发展影响重大。这次中央下决心使棉改进一步深化,将对纺织工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杜:国家终于放开了棉花市场,就是要进一步发挥我国棉花资源优势,保障纺织工业的健康发展,这是纺织行业期待已久的事情。因为从80年代起,纺织产品就进入了市场,价格已和国际接轨。进入90年代以后,纺织工业的效益并非一帆风顺,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行业自身的问题,如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棉花的流通还没有真正走向市场。尽管棉花市场经过了从国家制定统一购销价到国家采取指导价的改革,但始终没有解决棉价进入市场的根本问题。再加上进口棉被严格控制、棉花收购的独家垄断以及利用政策贷   款收购的棉花必须顺价销售等,这就造成我国的棉花价格和国际市场背离,形成了纺织工业的产品是市场价格,而原料价格还是计划经济的怪现象,这种机制制约了纺织工业的发展。   这次进一步深化棉改,从价格放开到流通体制的改革,打破了供销社的独家垄断,纺织企业可以进入棉花流通领域进行收购,减少了中间环节费用,使生产企业降低了原料成本。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我国的棉花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使纺织工业在同等情况下的竞争力明显提高。    记:这种竞争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哪里?   杜:这次改革有利于提高棉花种植业的竞争力,使农民更重视市场信息。我国的纺织工业和我国的棉花工业应该成为一个共同参与国际竞争的价值链,只有纺织工业健康发展了,才有棉花种植业的稳步提升。    还应看到,纺织工业提高了竞争力,就会扩大就业,这也是解决农业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出路。90年代以来,我们两纱两布的国际市场逐步被巴基斯坦挤占,我们也进口巴纱。并不是中国纺织品的竞争力不如巴基斯坦,关键还是在棉花价格上我们没有竞争力。事实上,巴基斯坦的纺织企业大都是中国援建的,纺织技术也主要是中国的。棉价放开后,我们的棉花基地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纱、布基地,参与国际竞争。    从行业发展看,此次棉改将提高西部纺织工业的竞争力,使棉花资源优势成为西部开发的支柱产业。多年来拥有全国1/3棉花资源的新疆棉花综合优势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过去新疆的棉花价格依靠的是国家补贴,老是错过市场机会,地方生产企业亏损严重,我们感到特别的遗憾。希望新疆能够借助这次深化棉改的时机,真正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为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棉。   记:打破流通体制的垄断经营,是不是就意味着纺织企业都应该亲自去收购棉花,减少中间环节,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呢?    杜:放开流通体制,并不是要求每个企业都去直接收购棉花。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鼓励纺织企业都去自己直接收购棉花的。应该看到这次改革是为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机遇。我们也希望中国的纺织工业能够产生一些生产集约化、采购集约化、销售集约化的大联合体,按照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    构建新型棉花企业    供销总社棉麻局市场处龚文龙   以“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为主线的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宣告了中国棉花流通真正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调节。相对于其他商品,棉花彻底市场化已经晚了10年的时间。10年所造成的被动局面体现在生产、经营及棉纺工业等方方面面。按照市场规律建立起现代棉花流通新秩序的呼声已经被涉棉企业和部门广为认同,可以说这次改革不仅是市场发展的必然,也是棉花产业自身发展规律使然。   这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在于打破垄断,改变多年形成的供销社独家经营的传统棉花流通体制,鼓励并培育多渠道经营的流通新格局。受影响最大的,当属供销社棉花经营企业。棉花经营企业与供销社彻底分离,实际上明确了棉花经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培育能够真正面对市场的独立经营主体。供销社不再参与棉花经营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同时引入其他领域的竞争者,让其经受市场竞争的洗礼,培育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真正担当起棉花流通市场主体重任的新型棉花经营企业。对大多数供销社棉花企业来说,生死存亡的抉择就在眼前,如何面对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所有棉花流通企业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面对挑战,棉花经营企业要明确主体地位,真正理清出资人与经营者的关系。社企分开后,供销社作为出资人,只能行使公司法规定的股东权利和享受相应收益。供销社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放开棉花企业不仅是国家政策要求,也是供销社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放手棉花企业经营管理,从战略上给予企业更大的经营空间。这样做,受益的不仅是供销社本身这个最大的股东,而将是棉花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棉花经营企业要树立战略眼光,重新确立市场定位。从2001年度起,国内各类企业,无论所有制、地域、行业,只要具备条件并经法定程序认定,均可从事棉花收购。面对这样的形势,供销社棉花经营企业大可不必自乱阵脚。经过数十年的经营,供销社棉花企业积累了大量其他企业在短期内难以形成的优势,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尽快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可以肯定地说,经过改制的具有战略发展思路的棉麻企业仍将是未来中国棉花流通领域的主导力量。    棉花经营企业要强化管理,建立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棉花经营企业要强化市场观念,就是要密切关注市场供求的一举一动,多方搜集市场信息,分析研究市场供求的微妙变化。   棉花经营企业还要强化质量意识,以质量为核心培育自身良好的商业信誉;树立品牌观念,以良好的品牌保持并不断开拓市场。放开市场,不等于撒手不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包括质量监督管理条例,旨在规范市场。每一个棉花经营企业应该看到,条例的规定只是对企业质量管理的一个规范性标准,是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最低要求。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以质量为核心,培育自身良好的商业信誉。    棉花不同于其他农副产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价值量大,风险大,未来的棉花行业必将走联合经营的路子。这次改革提出,积极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利益联合体。棉花流通企业应抓住时机,积极探索强强联合之路,实现优势互补,壮大竞争实力,降低经营成本,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深化棉改任重道远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纺织处吴同兴   最近召开的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决定,对棉花流通体制进行实质性、突破性的改革,这对于促进棉花生产和保护农民利益、提高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棉花企业改革、减轻中央财政负担等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棉花作为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料,对纺织出口和经济效益影响重大,纺织业界甚至有“成也棉花,败也棉花”之说。纺织行业对改革棉花流通体制的呼声一直很高,今天终于有了实质性突破。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把棉花作为重要战略物资,历来十分重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垄断经营的棉花流通体制是必然选择,也曾经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出口创汇、解决劳动力就业和人民穿衣问题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传统的棉花流通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矛盾日益突出。纺织产品早已市场化,而作为重要纺织原料的棉花却仍实行垄断经营,纺织企业不能自主选择国内外棉花资源,棉价不能与国际接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国家在棉花上每年承担的财政负担也超过100亿元。可见,传统的棉花流通体制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这次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打破垄断经营,扩大棉花流通渠道,展开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形成真实反映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实现棉花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这既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 TO的新情况,对重要物资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实行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必将对各有关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一,放开棉花收购,打破垄断经营,棉花经营主体将趋向多元化。第二,市场机制在棉花资源配置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棉花价格将逐步与供求关系趋向一致。第三,国家宏观调控方式的改进,将有利于提高调控成效,保持棉花生产和价格的相对稳定,防止大起大落。    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为纺织工业发展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广大纺织企业要把握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局,领会精神实质,抓住机遇,适应新形势,转变经营观念,获得新的发展。第一,有条件的纺织企业应积极参与棉花收购和对现有棉花企业的改组、改造,通过整合和重组,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跨地区、跨所有制、贸工农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就像要有联通、铁通等的加入电信业才能逐步形成市场竞争态势一样,要打破原有的棉花经营性垄断,必须要有新的市场主体的进入。前两年,尽管一些纺织企业获得了棉花收购资格,但由于种种原因,纺织企业收购棉花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甚至受到区域等方面的限制,真正收购棉花的不多。但从新疆、山东、安徽等棉花产区部分纺织企业的探索来看,参与棉花收购、加工好处较多。不仅可以降低棉花原料成本,收购、加工费用比现有棉花其他中间加价低一半以上,而且可以有效地解决“三丝”等质量问题。同时,通过横向整合,可以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第二,尽管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改革的进程不可逆转,但这项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改革之路不可能是完全平坦的。特别是政策性贷款短期内还没有完全退出,这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还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将是个艰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纺织企业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又一次突破性进展     北京大学教授经济学者卢锋    理解此次全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必须首先了解我国棉花市场化改革长期滞后的局面。70年代以前我国棉花基本上处于垄断状态,80年代以后不断有一些改革的政策出台,但一直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较为突出的变化是在1992年,当时准备进行棉花市场化改革的省级试点,但后来由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了棉花的“三不放开”,即不放开经营、不放开市场、不放开价格。如此高度集中的体制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国内棉价定得太高,造成国内棉花库存和进口棉数量同时增加,从而形成了1999年改革的基本背景,即纺织业困难,棉花库存增加,棉花生产上不去。然而1999年的改革也只是停留在放开价格上,还没有放开市场和经营。    此次全国棉花工作会议提出的“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的基本思路中,“一放”是最关键的环节。放开棉花收购,打破垄断经营,鼓励有序竞争,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在过去放开价格的基础上开始强调放开市场和经营,这对于完善棉花市场流通,加速棉花市场化改革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这样一个重要的改革实施起来又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它直接涉及到过去垄断的体制,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阵痛。以供销社为例,由于垄断地位的被撼动,局部利益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棉花工作会议要求他们不仅要从自身角度,还要从整个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角度,考虑到纺织企业、国家财政以及农民的利益,也就是要树立全局观念,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其次,放开市场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必须要有一些规范性的市场管理机制,因而在放开棉花收购、打破垄断经营的同时,加强纺织流通领域的部门管理尤为重要。报告中有关“三加强”的基本内容,即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加强棉花质量监督,方向是非常正确的。    再次,现在强调经营和储备分开是有道理的,因为国家目前仍有相当规模的棉花储备,解决这些储备需要遵循经营和储备分开的方针。然而从长远来看,在这些储备处理掉以后,政府应从储备中淡出。第一,棉花储备是50年代经济环境的产物,当时棉花和粮食是影响物价最重要的农产品,也是影响经济稳定最重要的因素。现在的情况与50年前相比有了实质性变化。不论是纺织原料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还是棉花在纺织原料中的相对重要性都已大为下降。棉花已不再是战略性物资,战略储备的必要性也已不复存在。第二,考虑到中央已经决定对棉花流通进行市场化改革,对收购、加工、储运等流通环节操作一般不会再进行直接控制,因为流通干预发生的短期库存一般也不会存在。第三,从改革以来国家棉花实际储备和库存操作看,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没有起到战略储备作用,另一方面流通干预带来的周期性库存总量过大,并且发生剧烈波动,导致棉花对外贸易中“贱卖贵买”的反常现象。最后,我国年底将加入W TO,由于90年代中后期国内棉花价格过高政策的影响,1996年~1998年棉花进口量反常上升,导致W TO谈判中棉花配额量承诺很高,实际上将不具有对国内棉花保护的屏障作用。在对棉花贸易的边境控制实际放开局面下,国家更没有棉花储备的必要。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企业展示 | 历史资讯 |
Copyright © 1999-2013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