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棉花价格居高不下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今年一月,中国国内一二九棉平均价格(不含税)每吨一万一千八百五十八元,比国际市场高出一百四十六元。到五月份,国内一二九棉平均价格为每吨一万一千五百零四元,比同期国际市场每吨高出二千三百五十四元,差价急剧拉大。 据《光明日报》今天报道,国内棉价的偏高,直接导致今年一至四月中国棉纱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百分之二十二点一,进口上升百分之三十三点四三。同时,一至四月全国棉纺织行业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六点四,其中国有棉纺业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九点八。 据了解,棉价居高不下的原因首先是棉花流通体制还未与国际市场接轨。一方面,依赖出口的纺织品已走进国际市场,价格已与国际市场接轨,另一方面,国内棉价与国际市场完全脱节,现有的进出口管理也限制了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参与市场竞争。纺织企业只能购买国内的高价棉,从而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其次,现行的棉花购销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供销社系统棉花企业对棉花的垄断。棉麻企业利用政策性贷款收购经营棉花,规避了市场风险,而银行为保证按期收回贷款,要求棉麻企业必须顺价销售,使供销社棉花系统收购的棉花很难按市场价格销售给纺织企业。 第三,国有纺织企业不能实现以销定产、以产定购。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有时为了保证生产,在买涨不买跌的传统思想趋使下,宁可囤积大量原棉以备长用。尽管全国供销总社在网上经常发布国内外棉花信息,但很多人收购棉花仍凭习惯而不是市场。于是,亏损企业为继续生产,不放松对棉花的需求,好的企业更是加大采购力度,这样反倒减轻了交易市场储棉压力,对高价起着一定的支撑作用。 另外,交易市场存在的许多不规范操作也是棉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国内市场棉花资源从总量上看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国储棉通过交易市场大量抛售,抛售量有时甚至高于全国市场每天耗棉量的数倍以上,而种种不正常的哄抬棉价的现象,却导致了棉价的持续上涨。 有关权威人士提出,随着加入wto的日益临近,中国棉花与国际市场脱轨的状况,显然不符合国际潮流的发展。因此,改善这种状况,推动棉花流通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