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杜珉在近日召开的2001年中国国际棉花会议上预测,未来几年,转BT基因棉花(以下简称转基因抗虫棉)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据历史记载,棉铃虫一直是危害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害虫,特别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棉铃虫在我国大部分棉区大爆发或持续性发生,给棉花生产造成了灾难性损失。1991-1993年是我国棉铃虫灾害最为严重的3年,严重影响了棉花单产,降低了植棉效益,挫伤了农民的植棉积极性。 转基因抗虫棉在我国一经问世便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我国科学家用了大约10年的时间,完成了转基因抗虫棉从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到商业化的过程。我国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对转基因抗虫棉采取积极扶持、遵循程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稳妥严格的管理措施,有利的支持和推动了这项工作的深入发展。 据杜珉介绍,目前在我国种植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主要有三个品系:一是美国岱字棉系列(新棉33B、32B、99B);二是中棉系列(中棉29、30、32、38);三是国抗系列(国抗12号、晋棉26号、石远321等)。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面积在我国迅速扩大,1998年全国的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不到10万公顷,而在2000年便迅速发展到近100万公顷。转基因抗虫棉占整个棉花种植面积的比例从1998年的2.2%发展到2000年的28%。我国目前所推广的抗虫棉总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抗性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不一致;二是存在抗性减退问题;三是现有抗虫棉在其抗性的性状上比较单一,只对鳞翅目害虫有杀虫效果,因而抗虫棉在棉花生长期间仍要一部分农药防治其他害虫。 杜珉认为,未来几年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增加的幅度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我国政府对转基因抗虫棉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未来几年国际、国内棉花市场的供求形势;转基因抗虫棉种子内在品质、种子的经营方式以及服务意识。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