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度棉花市场形势分析及下年度市场预测
2000年度是棉花流通体制深化改革的第二个年度,与上一个年度相比,棉花经营企业和整个棉花行业都经历了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目前,正处于世界经济增幅减缓,国际棉花和棉纺织品市场低迷,新年度棉花面积明显增加的关键时期,深入分析和预测市场形势,对做好本年度后期及下年度的棉花购销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副局长、华棉储备管理中心主任雷香菊在23日召开的全国棉花形势分析会上,做了《2000年度棉花形势分析及2001年度市场预测》的发言,从行业宏观的角度,对国内国际市场进行了综合分析。 雷香菊在讲话中指出,2000年度棉花总的形势是当年平衡虽有缺口,但总量平衡供大于求。从国内来看,本年度总的情况是,可供商品棉资源增加,总需求减少,新棉销售困难,库存加大。其中供求形势方面,按照统计局8800万担产量口径,全年度可供资源为供大于求1400万担,按农业部8100万担口径,供大于求700万担。棉花销售总的特点是:新棉销售相对较慢,价格总体下跌;陈棉购销活跃,价格基本稳定。预计供销社系统截止4月底共销售新棉约2900万担,仅占收购量的52%。同时,纺纱生产逐月下降,价格下跌,产销率降低,库存增加,而棉纱进口同比增加了32%。讲话中分析造成本年度棉花市场形势复杂的原因,一是市场秩序混乱,棉花收购成本偏高。二是收购、加工进度慢,企业惜售,错过了销售时机。三是陈棉出库早、量大集中,一定程度挤占了新棉市场份额。四是纺织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从国际来看,当年产需缺口94万吨,库存总体呈减少趋势。但由于缺口主要在中国,而且中国用国内的陈棉弥补了缺口,加上美国经济滑坡,其国内需求减少,使美国出口压力加大,这是导致春节以后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年度后期走势,她分析认为,仍然是供大于求的形势。预计后期可供资源总量5700万担左右,而5-9月消费量在3600万担左右。由于新棉已几乎没有降价空间,进口又受配额限制,国内市场继续相对独立于国际市场。价格可能将在保本线附近小幅波动,纺织企业使用高于国际同行的原棉,对纺织品出口将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全年度纺织用棉需求量。但有两个因素可能会影响到价格,一是98年度以前商品棉上市的时间和数量,二是新疆棉出口减少对国内市场可能会有一定影响。 谈到2001年度国内市场形势,她分析认为,全年度可供资源量初步预计将大于需求1800万担。 针对当前复杂的市场形势,她建议棉花经营企业一定要认清形势,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一是对本年度的新棉不要惜售,但也不要盲目降价。要根据自己手里棉花多少、实际成本、每月新增成本、企业资金状况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仔细算一笔账,再决定是采取新棉上市前尽量减少库存的经营策略,还是坚持保本销售的经营策略。而且要避免跟风而动,竞相降价,不计成本抛售的做法。二是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1998年度以前商品棉的保管和出库工作。三要加强内部联合,发挥规模优势。四要加强信息沟通,重视市场分析,密切跟踪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经营策略。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