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棉上市以来,这些地方的棉花购销市场就一直很混乱,国家棉厂、棉麻公司等单位流通主渠道的作用也发挥不出来,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棉花购销市场混乱,表现在从事棉花收购者的成份混乱。有棉厂收购的,有乡镇或村干部收购的,有外地棉花贩子收购的,有本地农民仨一团、俩一伙收购的。有的坐摊收购,有的驾驶机动车辆走村串户收购。除棉厂外,大多数从事棉花收购的商贩不具备从事棉花交易的资格,属非法经营。多种力量的互相作用,很快促成了抢购棉花的热潮,以致棉花价格失控攀升。 有的棉花贩子将收购的棉花拉到“黑市”上出售,牟取暴利;有的棉贩与棉厂工作人员内外勾结,将收到的棉花掺杂使假后,卖到棉厂;有的棉贩,自己拥有轧花机、打包机,将收到的棉花加工后,直接销售到本地或外地的纱厂,赚取高额利润;有的棉贩,替外省棉商代收,赚取手续费;也有的棉贩,将收购的棉花囤积起来,等盼高价等等。在对成武县三个村的100多个棉农调查中,有90%以上的棉花被棉贩抢购;在对棉厂的调查中,棉厂普遍担心高价抢购棉花风险太大,以致收购积极性不高,其收购总量均不及去年同期的50%,棉厂门前再无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 造成棉花市场混乱的原因,一是有的农民图省事,利用一早一晚、饭前饭后的时间将棉花卖给棉贩,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秋种工作。二是棉贩对棉花的质量标准要求低。为抢到棉花,他们往往不管棉花的干湿,不管杂质多少,不管有没有经雨淋,一律开高价。今年以来,棉贩收购质量最次的棉花,公斤价3.2-3.6元;一般棉花公斤价在4元以上;质量上等的棉花公斤价在4.3元左右,比棉厂价格每公斤低0.3元左右。用他们的话说:“收好棉花不赚钱。”三是棉贩“服务态度好”,价钱谈好后,抬棉花包、过秤、装车等一系列劳动强度大的环节均由他们负责。另外,棉贩都不带磅秤,斤两多少,完全由棉农自己找秤,自己把秤杆,自己定盘子。四是棉农普遍认为棉厂执行国家政策严,对棉花质量要求的标准高,到棉厂费力费时多卖不了钱,不划算。另外,以往棉厂所表现出来的压级、压价、压秤、收人情棉、关系棉等现象,也让广大棉农心有余悸,他们担心好棉卖不了好价钱。五是棉花购销市场管理不力。1995年前,乡镇政府往往都承担着棉花的种植和交售任务。因此,乡镇政府、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供销社、交管所、公路站、财所等部门严格管理棉花市场,效果很好,取消棉花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后,现在只有工商所一家负责棉花市场的管理,明显有力不从心之感。另外,个别工商部门在棉花购销市场管理中,以罚款为目的,治标不治本,在一定程序上也助长了棉花贩子的嚣张气焰。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