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让“银海”奔跑
日前从江苏银都集团银海轻纺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在去年纺织行业较低迷的状态下,完成销售收入近1.5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同时公司还获“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实现了企业改制后的一个新突破。 银海公司是一家有着近40年历史的轧花企业,多年来在质量管理上坚持出狠招、出新招、出严招,其中皮棉获国家“部优”称号,玻纤布荣获“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名牌产品”称号,产品合格率达100%,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发展和品牌形象的快速提升。 练内功,提高全员素质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核心要素。质量是人干出来的,一流的品质需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员工队伍。因此在实践中增强员工责任感和危机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银海公司向质量要效益的第一招。 人是成绩的缔造者,人的素质提高必然会推动和促进质量管理工作上水平。银海公司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大力加强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全力开发“智能”资本,才能使企业从人才知识与素质培养上获取质量效益。 加强员工素质教育,树立明确的质量观,是市场竞争环境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根本手段。公司每年为此拿出8万元作为教育专项费用,采取对员工进行分层分类施教的方法,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同时车间每月对员工进行技能测定,采取末尾淘汰,竞争上岗;针对一些薄弱环节,组织派员到上海、无锡等国内同行业的先进单位学习取经,并聘请经验丰富的行业能手到车间进行技术指导。 制度是一切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公司确立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生产原则,将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纲来抓,在员工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顾客满意”为中心的思想,大大增强了员工质量意识和开拓进取意识,制定职工工资与经济效益相挂钩、奖金和经济责任制相挂钩等一系列严格措施,以制度触动和促进员工的质量认识;对产品的每一生产环节都制定承包控制点以及一整套的奖罚条例,将指标层层分解,直接落实到具体岗位,明确个人责任,曾有一位包装工因挂错成品包装的标签而被罚款100元。 重改造,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企业的“发动机”。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上的每一项改造,都会极大地影响产品质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技术整体水平,使银海公司质量管理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有力地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技术创新是影响企业发展步伐的核心要素。银海公司以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实现了产品质量和企业技术全面进步,开辟了质量创新崭新的一页。 近年来,公司加强了与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成立了技术中心,组织专门班子对纺织技术进行研究开发;为了确保和提高产品质量,公司不断加大质量检验仪器设备等硬件的投入,以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来保证产品的合格率,公司先后购置了电子清纱,空气无接头捻接机,乌斯特条千检测仪以及络筒吹吸尘等设备,使其产品逐步向国际先进的“三无”水平靠拢。去年初公司为调整产品结构,一次性投入300万元,增购了精梳机、条卷机、并条机等装置,并对络筒机进行了改造,为产品质量的再提升提供了硬件保证。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多方位、多方式的反复调试来确保市场调研的质量、市场定位的质量和产品设计的质量,在操作中公司先后共制定了20多个管理技术标准,每年平均出新品4-5个。 在技术攻关活动中,该公司注重对现代化管理成果和QC成果的创新,大大提高了各类产品的质量档次。近年来,公司每年都有多项技术成果获奖,其中《试行PQRC循环管理法》、《控制棉卷均匀度,提高成纱质量》分获现代化成果省级二、三等奖;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生产经营提供生机和活力,公司对“下脚再利用”这一课题依靠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变废为宝,仅这一成果每年可创利12万元。 添筹码,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都先后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但其中仍有部分企业因管理不善而走向衰败,终至倒闭。银海公司深知贯标是一个动态的渗透过程,最重要的是据此运用到实际管理中去,从而全面促进企业各项管理水平。 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管理方式改进了,势必会给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带来影响;反之,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必将对质量管理水平形成冲击。公司自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后,自觉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标准要求建立了质保体系,编制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等一系列文件、并按要求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清理、修改、形成了20个管理标准,57个工作标准,107个岗位操作标准。公司的生产经营因此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皮棉、棉纱获“江苏市场名优产品”称号,32纯棉纱获盐城市“重点保护产品”、“名牌产品”称号。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