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看棉花期货的推出
这一时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棉花生产,使棉花生产量和收购量得到提高。1984年,全国收购棉花11929万担,成为历史之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棉花生产从1985年开始实行合同定购制度。国务院同时规定,纺织企业可直接从县棉花公司进棉花,以降低流通费用。 1996年,在郑州由国家计委牵头,13个涉棉部委参加组织了第一届全国棉花交易会,当时国务院总理李鹏向交易会发来贺信,国务委员陈俊生到会致辞,棉花流通开始向市场交易的轨道迈进。1997年,国务院决定将全国棉花交易会改为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在全国设立20个工作站,随后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财政部、供销总社、纺织总会、人民银行、铁道部、农业部、农发总行、工商总行、工商总局、技术监督总局联合下发了《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供需双方开始可以在完全自主的前提下,到交易市场进行常年交易,当年还在北京召开了两次集中交易。1999年,国家放开了棉花收购价格,拓宽流通渠道,棉花流通完全进入市场经济阶段。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一个逐步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1983年国发177号和1984年国发36号文,开始了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从此絮棉供应无需凭票。198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决定棉花实行合同定购制,国家按合同收购棉花。1989年国发18号文对棉花调拨供应实行了调出调入包干政策,但由于当时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难以磨合,合同定购和棉花调出调入包干都没有得到落实。1992年国发55号文,确定山东、河南、江苏三省为改革试点,但由于当年棉花年度减产,供应总量有缺口,这一改革以混乱的棉花市场形势而被宣布停止。1996年国发40号文,出台了棉花市场交易制度,即以棉花市场交易形式,搞活棉花销售环节,保留原有的棉花收购政策,使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终于走出了关键的一步。1998年底国发42号文,对棉花流通体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棉花流通出现了重大转变。2001年7月的国发27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体制改革的意见》,是彻底结束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 现行棉花流通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至今,棉花已从单纯的计划经济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市场经济,棉花经营渠道逐步拓宽,棉花购销价格放开并基本通过市场形成,国家对棉花市场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增强,这是改革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2001年7月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1]27号)来看,现行的棉花政策是:1.在原有放开价格、放开经营的基础上,放开棉花收购,鼓励公平有序竞争,打破棉花经营中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多渠道经营和有序竞争。2.实行社企分开,加大供销社棉花企业改革力度。在清产核资、界定产权的基础上,将棉花购销、加工企业与供销社彻底分开,供销社各级联社按其出资份额行使出资人代表职能。3.实行棉花储备与经营分开,确保储备棉优质安全、经济合理。组建国家储备棉管理公司,实现储备与经营彻底分开。国家储备棉管理公司由中央管理,具体事宜按有关文件规定办理,国家计委对国家储备棉管理公司实行业务指导。全国棉花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交易规则,降低交易费用,扩大会员范围,更好地发挥储备调控的载体作用。4.加强和改进对棉花市场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进出口及储备等宏观调控手段,调节棉花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稳定国内棉花市场。加快改革棉花进出口体制,建立和完善棉花进出口贸易管理制度及关税配额管理制度。逐步赋予具备条件的纺织企业、棉花经营企业、外贸流通企业等各类企业棉花进出口经营权。5.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及其所属纤维质量监督机构根据各自职能分工,加强对棉花购销、加工活动的监督管理。各地不得盲目兴建棉花现货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棉花公证检验制度。6.改进棉花信贷资金管理。按照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政策性贷款将逐步退出商品棉经营活动。为保证收购资金供应上的有效衔接和平衡过渡,2001棉花年度棉花信贷资金继续由农业发展银行按现行办法管理。农业发展银行在确保国家储备棉资金供应的同时,对商品棉收购资金,将根据企业资质条件、经营情况和信用等级,进行发入放和管理,并积极创造条件,为政策性贷款退出商品棉经营领域做好准备。7.大力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实施科技兴棉,发展订单农业,培育棉农合作组织,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现行棉花流通体制的实质是,加强宏观调控,全面放开棉花购销市场,实行社企分开,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质量监督,改进棉花信贷资金管理,实行棉花储备与经营分开,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这个政策在2001年执行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一些当前无法摆脱的矛盾。 1.农民植棉的盲目性及片面性。由于我国农民植棉是千家万户的小块种植模式,农民完全是凭着极为有限的信息来决定种植的品种及面积,这就带来了农民植棉的极大盲目性和片面性。同时,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带有一定指导农民生产的订单农业,表现出极不规范、缺乏保护农民利益和约束农商双方的机制。现在农村中的“订单”(合同),在手续上很不完备,多数只有买卖双方一纸“君子协议”,既未通过工商行政部门监证,也没有办理公证手续,只靠双方诚信道德约束,缺乏法律保障,即使一方不执行合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也无法处理。近两年棉花产量丰收,库存积压非常严重,而农民的植棉面积却还在增长。据供销总社棉麻局统计,到2001年度末,全国商品棉库存3500万担(其中陈棉2000万担),比正常年份的商品棉库存高出2800万担。而2001年度全国植棉面积高达7000万亩,比上一个年度植棉面积多出1400万亩。 2.价格的混乱。从今年开始全面放开的收购情况看,收购价格表现出地区间的极端不平衡,时间上的价格大幅度下滑。据供销总社2001年11月中旬派出的六个调查组的情况统计,去年收购价格从个别地区的2元/斤籽棉到目前个别地区的0.90元/斤,降幅之大、地区间的不平衡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也是从1.60元/斤降至1.20元/斤,销售价格也降至7500元/吨,比2001年9月中旬下降25%,同比下降35%-40%。这些价格上的混乱还是在有国家政策性资金保证下发生的,如果国家停止政策性收购资金的供应,预计会出现价格上更大的混乱。 3.农民收入的降低。棉花价格低而不稳,使市场波动幅度特别大,从而使农工商三方受损,特别是农民收入的降低。2001年棉花产量在增加,但棉农收入却在减少,按全国平均亩产70公斤皮棉来计,2001年棉农亩均植棉收入将比上年减少200元以上,减幅近三成。据供销总社派出的调查组2001年11月份在江西九江县的调查:农民种一亩棉花的直接生产成本(含化肥、农药、种子、机械维修等)为358元、税收为50元、村乡级提留30元,总支出为438元;如果按亩产500斤籽棉,单价1.3元/斤计,亩产毛收入为650元,纯收入为每亩212元,再加上套种油菜籽,按亩产110斤计,收入为100元,这样每亩年收入为312元。按当地人均耕地1.2亩计,人均年收入(不计劳动力成本)仅为375元。事实上,就目前的棉花收购价格水平看,已跌破了农民心理能够承受的底限。 值得指出的是,棉花经营企业及纺织厂同样面临极大的亏损。湖北省今年棉花收购开称早,收购均价在381元/担,加上必要的收购加工费用,销售成本在8600元/吨左右,按目前的市场价格走势,每吨亏损在1000元以上。 4.政策性收购资金的局限性。按今年国务院的棉花流通体改政策,棉花收购政策性贷款从2002年度起将逐渐退出。但由于棉花收购沉淀的贷款余额太大,这项政策落实起来会有一定的时间性。尽管如此,政策性银行贷款退出肯定是一个大方向。 事实上,从历年的政策性贷款资金供应来看,都存在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问题,主要原因是全国太大,地区之间的资金协调都有个时间性。2001年农发行按照国务院文件规定,制订了“做好2001棉花年度棉花信贷工作的意见”,对商品棉收购资金,根据棉花企业的资质条件、经营情况和信用等级,进行发放和管理。但由于价格的急剧下跌,农民急于交售,资金筹措不及,一些产棉大县又出现了打白条的现象。 如果2002年政策性资金退出经营,那么明年的棉花收购将会陷入一个更为尴尬的局面。因为棉花收购资金额度较大,风险性相对较强,商业银行很难让巨额资金进入棉花收购。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