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国棉与外棉竞争的核心
近日有关专家们指出,国棉无论内在质量,还是加工质量都存在不小的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同外棉竞争。而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棉花市场管理和质量监督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明确棉花质量各责任主体的行为规范。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局长史建伟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买方市场将是长期发展趋势。我国棉花有缺口,外棉就会进来,国棉质量不行,纺织企业就要用外棉,选择余地非常大。流通企业却没有选择余地,棉花企业的所有从业人员,棉花购销的所有环节,都必须有强烈的质量意识,要用消费者的眼光考察自己的产品。异性纤维是国棉与外棉相比的最大质量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国棉花就没有出路。 对于解决质量问题,有关专家进一步提出,不仅是棉花,所有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管理都非常关键,政府及有关部门需尽快考虑制定和实施。就棉花来看,目前质量分级不细,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我们虽然有些企业通过了ISO质量认证,还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但这只是极少数。在美国,企业的质量标准还要高出国家标准半个等级,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就很大了。 据国家体改办市场流通体制司宋葛龙处长介绍,根据27号文件的精神,除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小轧花机和土打包机外,国家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质量监督还将在两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将棉花市场管理和质量监督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并为今后从严掌握外国企业进入我国棉花购销领域,奠定法制基础。主要是出台两个行政性法规:一个是《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对棉花市场准入条件、企业行为规范和市场监管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另一个是《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对棉花等纤维品的质量责任及监管制度作出规定。这两个法规颁布后,要求各省级人民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其次明确棉花质量各责任主体的行为规范。要求工商、质检部门建立对企业经营资格的定期复查、及时淘汰制度;要求纤维检验机构公正执法,规范质量检验和监督行为,对出具的检验证书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规定各类棉花企业要按照国家标准分等级收购和加工棉花;纺织企业要加强对棉花采购人员的质量责任管理。此外,要推行质量举报制度,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棉花质量监督工作。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