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形势 强化竞争---山东要求各地认真搞好今年棉花生产
山东省农业厅日前向全省有关市、县(市、区)农业局(棉办)发出《关于认真搞好2002年棉花生产的通知》,要求各地适应棉花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实现棉花高产、优质、高效,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通知》指出,去年山东省棉花获得丰收,全省1103万亩棉花总产15 62万担,创近十年来最高水平。但由于棉价下滑,植棉效益明显降低,这将对 今年的棉花生产产生很大影响。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认 真搞好今年的棉花生产对提升全省棉花生产水平,增加棉区农民收入,促进棉区 及全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这一《通知》对该省今年棉 花生产作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一、合理安排棉花种植面积,发挥区域植棉优势。 据调查,由于去年植棉效益降低,预计今年该省棉花种植面积将比上年减少 20%左右。农业部有关部门汇总分析,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也将比上年减少15 %左右。由于去年国际市场棉价降到近30年来的最低点,预计今年世界棉花种 植面积也呈下滑趋势。基于以上分析,预计新年度棉花价格将有所上扬。因此, 各产棉区要客观、正确地分析当前棉花生产形势,权衡利弊,在大力进行种植业 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高效作物生产的同时,合理安排棉花种植面积。特别是沿 黄、滨海盐碱棉区要本着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适度稳定棉花生产规 模,且不可盲目压缩棉花种植面积。要大力压缩零星、分散、低产棉田,鼓励棉 田向植棉能手集中;要发展植棉大户、大村、大乡、大县,逐步实现棉花的区域 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二、适应市场需求,大力提高原棉质量。 棉花质量是决定原棉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今年要把提高原棉质量作为棉 花生产工作的重点。要根据市场需要安排好专用棉、特用棉生产。要搞好棉花品 质、品种区划布局,选好当家品种,实行一县1-2个品种,并努力实现县、 乡、村统一供种,杜绝种子乱引、乱繁、乱推、乱调现象,避免种子的多乱杂, 保证生产的原棉品质基本一致。要协同有关部门把好棉花采摘、运输、交售、加 工关,引导棉农实行“四分”(分摘、分晒、分存、分售),千方百计杜绝“三 丝”,提高原棉加工质量。 三、依靠科技,提高棉花单产和植棉效益。 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应用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棉种脱绒包衣、化 学调控等行之有效的植棉技术,促进棉花早熟、优质、高产。有条件的地区,要 鼓励棉农实行棉花一大蒜、棉花一园葱、棉花一马铃薯、棉花一小麦等间作套 种,提高棉田综合效益。 四、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发挥产业优势。 要根据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精神,主动与纺织企业联系,争取和吸引纺织企 业到棉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发展订单生产,带动千家万户实行标准化生产、一 体化经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要积极引导建立和发展棉农合作 社,提高棉农组织化程度,让棉农既参与生产又参与流通,真正从产业化经营中 增加实际收入。要积极参与和推进全省棉花产业化试点工作。 各优质棉基地县要以良种棉加工厂为龙头,抓好优质棉种的繁育、收购、加 工、供应,搞好棉种产业化。通过棉种产业化,带动优质棉生产、加工、销售产 业化,努力把优质棉基地县建成良种繁育基地县、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示范县、棉 花高产优质骨干县。 五、积极搞好棉田备播,努力夺取棉花丰收。 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组织棉农抓紧搞好土地灌水造墒、整翻及化肥、种子、 农药、农(地)膜等生产资料的准备工作,保证适时播种;加大种子、化肥等农 资市场的管理,防止假冒伪劣生产资料进入市场坑农害农;搞好棉花播种前的技 术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帮助棉农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积极搞好棉花生产的 调查研究,为各级党委政府当好参谋;主动加强与各涉农涉棉部门的联系,争取 帮助和支持。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