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棉花收购企业毁约 “订单农业”信用保障受置疑
由于种植棉花前签订的合同价格高于目前的市场价格,棉花收购企业怕赔钱,纷纷毁约,山西运城市有59万亩棉花订单成了一纸空文,棉农损失近4000万元,出现了“打白条”、“卖棉难”现象,棉农多次集体上访。 棉花收购企业与棉农签订棉花订单,棉农按合同种植棉花,企业负责收购, 并实行最低保护价。为扩大棉花种植面积,2001年春耕前后,山西省供销 社、省棉麻公司和运城市政府在运城召开棉花订单工作会议,推广这种棉花生产 合同,使全市的棉花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50万亩猛增到108万亩,产量 翻番。然而,目前全市却有2750多万千克“订单棉”(均指皮棉,即脱籽 棉)无法按合同兑现。 永济市卿头镇关家庄村农民张银虎告诉记者,去年开春,棉麻公司运城分公 司来人宣传“订单棉”,实行最低保护价和最高限价,最低保护价每千克9元, 最高限价每千克10.6元,并规定有违约金。他和儿子一算帐认为,种棉花有 利可图,就鼓励儿子到临近的陕西省华阴市包了100亩地。父子俩一下子投资 5万元,种了120亩棉花,并与运城市棉麻公司签了60亩、4500千克 “订单棉”,吃了“定心丸”,总认为市场价格再跌也有保护价兜底,还有赚 头。 张银虎说,棉价刚开始下跌时,他总觉的有保护价保底,没舍得卖;后来棉 价直线下跌,棉麻公司又不履行合同,他卖了2500多千克,每公斤才卖6元 钱。现在家里还剩5000多千克,寄希望于棉麻公司履行合同,不然,5万元 投资全赔了。记者在张银虎家看到,棉花占据了所有可利用的空间,床上、柜 顶、沙发、灶台,屋子里除了睡人的地方便是棉花,屋里堆不下只好移到院子 里。为了存放方便,张银虎只好找小轧花机、土打包机打包。为了防火,屋子阴 冷难受也不敢生火取暖,做饭都躲在院子拐角。 听说记者来访,不少村民拿着棉花订单围了上来。第14村民小组组长宁开 法说,如果开春时上边不号召签订单,许多人都不一定种棉花。一看种棉花上 算,不少人毁麦种棉,外出承包土地种棉,附近村子土地的承包费都涨了不少。 现在棉麻公司毁约,棉农全赔了。村民们找村长想办法,村长说:“我承包的4 0多亩棉田也赔了,没办法。”村里也有人想过打官司,一打听,需七八万元, 而且是民告官,输赢说不准,只能找政府。 农户按合同生产,企业按合同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农户与企业都吃上 “定心丸”。目前,这种被称为“订单农业”的生产方式正在各地推广。如何保 证“订单”的合法性、有效性,使刚刚兴起的“订单农业”在信用保障下成长壮 大,是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