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价保持稳定 新棉收购近尾声---近期国内棉花市场动态述评(至3月4日)
■ 国内棉花市场交易快报 本周国内棉花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内地各等级棉提货价(省内成交价)大致为:129级8600-8800元/吨;229级8500-8600元/吨;329级8200-8400元/吨。 各主产省价格趋近,长江流域高等级棉价格较北方地区平均偏高100元/吨左右。河北、山东两省由于前期销售进度较快,资源有所减少,因此近期棉花价格上升幅度较内地平均水平要高。新疆棉在内地实际成交价有一定的差异,高等级棉一般高于9000元/吨。 低等级棉价格较坚挺,多数地区四级棉成交价达到7800元/吨,质量稍强的近8000元/吨。价格上涨的同时成交相对活跃,有企业欣喜地表示,近期销售有利可图,全年有望实现保本经营。 本周棉花市场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一、棉花质量问题有所显现。主要反映是棉花品级不足,一些地区229级棉主体等级低于80%;一致性表现不佳。这主要与后期收购的棉花品质有直接关系。对部分新疆棉也有类似的反映。 二、棉纺企业赊欠问题较突出。一些棉麻公司反映,省内销售很难做到现款结算,多半采取先付定金,货到后纺织企业再根据实际情况回款。由于部分企业回款有难度,致使一些地区棉花购销放缓,有棉麻公司近期专门组织人力追缴欠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销售进程。 2月份以来,纺织企业销售进度有所加快,产销率增加。有工厂反映,原料款较前几个月宽裕,棉花经营企业不妨抓住有利时机,加快销售新棉。 ■ 新棉收购情况及植棉意向快报 安徽:据初步统计,截至2002年1月底,安徽省已收购皮棉22.25万吨,预计2001年度可收购皮棉22.5万吨,比上年度增加6万吨,新棉品质明显优于上年。全省纺棉需求20万吨,外调出口难度较大,供大于求,价格大幅度下跌,库存持续上升,棉农卖棉难问题突出。预测2002年,全省棉花面积、产量调减,由于库存量大,主产区棉农存棉有量,省外难销,省内需求难增,全省棉花仍将供大于求,但供求关系趋于缓和。 山东:2001年,山东全省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目标,深化改革,加速科技进步,贯彻落实各项农村政策,促进农业健康发展。主要农作物除粮食减产外,棉花、油料、蔬菜、瓜果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全年棉花产量78.1万吨,较上年增加32.4%。 河北:日前召开的河北省农业工作会议确定,2002年全省将继续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稳定棉花、果树等经济作物。其中,棉花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 此前河北省农调队对全省2600个农户进行的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表明,今年河北省棉花播种面积将降至610万亩,比上年缩减2.9%。如果按照这一目标,棉花种植面积还将有较大幅度的缩减。 新疆:据悉,新疆棉花生产今后主要是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快向高产优质产区集中,全面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在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上狠下功夫。今年棉花面积调减200万亩(含兵团50万亩),风险低产棉区下决心全部退出。凡是退出的低产风险棉区,重点围绕畜牧业发展种草养畜,为今年农牧民增收提供新的更大的空间。 ■ 今年国内棉花供大于求逾220万吨 据专家分析,今年国内棉花消费与上年基本持平,总需求量约为483万吨,供大于求形势较为严峻。 国内棉花供给方面: 1、棉花面积、产量大幅度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最新资料,2001年度全国棉花播种面积为7200万亩,比上年增加1139万亩,增幅约18.8%。棉花总产量达到532万吨,比年初预计产量多出20万吨,较上年增加20.9%,是继1991年来的又一个高产年,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棉花高产年(1984年625万吨,1991年568万吨)。 2、当年棉花进口:据海关月报统计,2001年1-12月,我国进口原棉约6万吨,是历史上进口较少的一年。据海关资料,我国的棉花产量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居世界前列,但在总量上,仍属于棉花的净进口国。在1950—1999年的50年间,中国共净进口棉花554万吨,平均每年净进口11万吨。2001年我国棉花的进口量也是自1990年以来较低的一年。 3、棉花期初库存:据有关方面估计,2001年度中国棉花已有的社会存量,即2000年至2001年度的棉花期初库存的为170万吨左右。 累计得出,2001年我国棉花的总供给量为706万吨。 国内棉花需求方面: 1、国内需求:国内需求包括纺纱用棉、民用絮棉以及其它用棉与损耗。其中,纺纱用棉是国内棉花的最主要消费者。据全国纺织行业协会统计,从1991年起,纺纱用棉占全部用棉的比重从原来的88.12%上升到95.77%,而民用絮棉占全部用棉的比重从7.76%下降到1.39%。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截止到2001年12月份,全国产纱699.76万吨,同比增加了6.43%。以棉纱占总纱量的62%以及合理的损耗计算,估计2001年国内纺纱用棉约为45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2001年民用絮棉用量为6.25万吨。其它用棉损耗部分,每年基本保持在棉花总量的4%,2001年约为21万吨。 2、出口: 据海关月报资料,2001年1-12月份我国原棉累计出口5.28万吨份。 根据以上几方面分析,2001年我国棉花的总需求量约为483万吨。 供求平衡分析: 2001年,当年棉花供给大于当年需求54万吨。期初库存转入期末库存170万吨。棉花的进出口基本相抵。2001年棉花总供给大于总需求224万吨。 ■ 消息面动向 近期《农民日报》上一则全椒“订单棉风波”引发信誉危机的消息,引来业界一片关注。棉农袁会崇去年与安徽滁州全椒县棉花原种总厂签订合同,种了7亩棉花。到收购季节,袁会崇发现收入没有预想的多。他抱怨收购企业不讲信誉,而企业却认为是“土法种棉”让他的“订单棉”卖不上好价钱。农业经济专家认为,滁州“订单棉风波”的实质是农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 “订单信誉危机”,这是一些地方发展“订单农业”暴露出来的重要问题,关系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和农产品竞争力提高。解决这个问题首要是提高产品质量,这需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管理部门多为农民提供服务和技术指导。 新棉花年度,国内植棉情况会如何变化呢?目前来自各地减少种棉面积的消息颇多。预计今年河北省棉花播种面积将降至610万亩,比上年缩减2.9%;陕西大荔县2002年度棉花种植面积有可能达到30万亩,较本年度40.7万亩减少26%,基本回落到2000年度水平;据江苏大丰市2002年棉花种植面积为42—45万亩,比2001年的52.75万亩下降16%左右。综合以上消息分析,2002年国内新棉种植面积将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新年度棉花产量的预期下调,能否缓解目前比较严重的供需失衡状况,带动国内外棉花价格在下半年走高,值得业者密切关注。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