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 历史资讯

战舰征银海西部新景观——记新疆兵团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机采棉技术历程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02-3-6  

    采棉机来自大洋彼岸   21世纪元年伊始,在乌鲁木齐一家宾馆会议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采棉办公室负责人,正在组织进行采棉机大宗采购的紧张谈判。供应商是两家全球著名的农机制造商: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凯斯公司和他们的经销商新天国际机械公司、万达公司。采棉机的型号与价格、支付方式、售前售后服务条件的讨价还价分别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显然,谈判中采购方牢牢地掌握着主动权,因为通过5年国家机采棉试验项目的实践,兵团对两家公司采棉机的性能、质量、效果和经济分析,都已作了翔实的对比试验与计算。为争取多得订单,两家公司在报价与服务条件承诺上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历经多天的谈判,终于以比上年下降13%的单机价格共采购大型采棉机91台落锤。三方皆大欢喜。   春节后,新疆兵团组织30多个团场用户与两家公司分别签订了购机合同。   初春,大洋彼岸两家公司的采棉机厂,都按中国首批大宗订单开始了各型采棉机的紧张生产。   入夏,一艘远洋货轮将62台迪尔采棉机由美国西海岸跨越太平洋历时十多天运到中国连云港。由于这种大型农机超宽、超高,铁路无法承运,只能由公路运输。   三伏大暑天,一列三十多辆大型载货平板车组成的汽车长龙,由警车开道起自东海之滨,穿中原过秦陇,跨黄河越祁连,出嘉峪走丝路,浩浩荡荡跋涉万里驶向西域,历时半月终将一台台庞然大物运至分布在天山南北的一座座军垦农场。   采棉机到达农场后,两家公司随即进入了紧张的培训期。供货近30台的凯斯公司,先后培训了组装人员70多人、采棉机手40多人,还有农场农机管理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30多人。   必须攀越的大山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垦荒戍边建设,不仅粮食自给有余,而且在改革开放以来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和出口基地的半壁江山,屡屡创出高产纪录;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除棉花收获外种植业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集约化生产;与此同时,收获季节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每年夏末,各师都要派出一批干部到甘肃、河南等地去招募采棉季节工。随着银花绽开,一列列火车载着几十万民工先后来到天山南北的各个团场,此后他们一干几个月直到天寒地冻、手指难伸。就像六七十年代华北的麦收期、八九十年代南方一些地区的水稻收获期一样,棉花收获期间兵团全民齐上阵,人人都有采棉指标。改变这种情况,像小麦收获一样也用机械来替代繁重的采棉劳动,成了兵团人最大的心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1993年起又一次将机采棉提上议程。在对一些棉花生产大国考察后发现,采棉机械化是集约化植棉业必由之路;但难度要比谷物收获机械化大得多。   采棉机的诞生已经有七八十年历史,技术日趋成熟,但机采棉技术在全球普及进程远远慢于谷物、玉米和豆类机械化收获,至今还主要在美国、前苏联及以色列等棉区应用。6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农机院、新疆农机所曾两次开展过采棉机研试和开发,都因种种难题没有突破而未用于生产。再次提上日程,除采棉机外,还要引进配套技术与装备。国外装备虽性能良好、质量可靠、功效高,但不仅价格昂贵,更要实施一系列措施相配合,涉及产前、产中、产后方方面面,绝非农机部门一家就能担纲。   几十年熟悉的棉花栽培模式要改革,农艺流程要变更,装备要大投入,如此运作是否可行?经济上划算否?从改变观念、认识到具体实施都如同爬山。兵团领导毅然决策:对这一系统工程一切经过试验,努力攀越这座大山。   当1995年兵团决定建立机采棉技术试验点时农一师八团首先响应,为解决多年苦恼的采棉劳力极度紧张并由此带来大量问题,他们愿作试刀石甘担一切风险。“九五”期间,他们不仅在探索栽培行距与机具改装、喷洒落叶催熟剂方法、机采程序、清花工艺等做了多种效果试验与对比筛选,更对清花试验厂的配套投资与工程慨然承担与按期到位。一位专家五年后这样评价:兵团引进机采棉技术的国家试验项目,八团是第一个吃螃蟹者,在中国现代植棉史上功不可没。   20世纪的最后五年,兵团人在引进试验机采棉综合技术项目上,写出了一篇可圈可点的大文章。既是中国植棉业全程机械化瓶颈的突破,为两代农机科技人员和兵团人圆了梦;又为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产棉大国在新世纪与世界接轨构筑了良好路基,同时也为世人惊羡的中国“九五”成就添光增彩。   用机械采棉花,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种植规格,一是行距要与采棉机可调范围对接,加宽行距而不降低产量;二是要选育株形比较紧凑、成熟期相对集中吐絮整齐的种棉,以利机采;这就要改变原来人工采收,无须考虑行距、株形的多样化模式。经过一年又一年的的多种试验,终于筛选出便于机收又不减产甚至增产的栽培模式,良种培育也有进展。由于科技人员和试验师团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这种符合机采棉栽培模式的棉田从零起步,2001年全兵团达到57万亩。   为降低机采棉的含杂率,提高采净率,国外都要在收获前向棉田喷洒脱叶催熟剂。这种人力物力消耗的增加能否超出控制成本?会不会带来其它副作用?这是实施机采棉的一个重要前提。   机采后为除去棉中8%以上的杂质,按国外经验需在轧制皮棉之前增加一道清理工序,这就要新建一批清花车间。尽管通过加工能提高棉花的附加值,但这笔不小的投资需要多少年才可回收?   这一切疑虑,经过长达五年逐步扩大的多点试验,一一都有了答案和对策。最直观的是机采棉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消除用工紧张矛盾和缩短收获期,而且在经济上比人工采棉划算。   尽管如此,在推广过程中还是发生了一些既意料之中又是意外的戏剧性场面。推广第一年,当采棉机开进三十三团第一块棉田作业后不久,就被承包该田的职工拦阻,干部再三说服无效,只是在团长率全团干部和承包户到先一年机采成功的二十九团棉田参观后才得以接受。从1996年起兵团每年至少都召开一次机采棉现场会,就是采取这种用事实说话的办法,逐步统一了兵团上下对这一新事物的认识。某些原来认为机采棉问题多多很难成功持反对态度的负责干部,在眼见为实后都一一有了转变,很多人还成了推广积极分子。   越过大山风光无限   2001年国庆前后,天山北麓、塔里木河流域,中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和出口基地相继迎来喜人的收获季节,一座座军垦农场的银色海洋里,响起了新世纪带来的马达轰呜声。在天山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间、孔雀河畔挺拔白杨环绕的二十九团棉田,记者看到披着紫红色和墨绿色的两种大型采棉机像一艘艘战舰破浪前进的场景兴奋不已,不到半个钟点,1000米长的条田就驶了个来回,扬尘后银海风光已不再现,雪白籽棉不落地就从机上集棉箱卸到在田头等候的高帮拖车上,一趟又一趟地被运往加工厂。参观取经者来往不断,其中不乏周边农村戴花帽的维吾尔兄弟姐妹。   尽管棉花生产从耕整地、播种、到中耕除草、打药都用机械作业,但一到收获季节,就全靠人海战术,从口内招来的季节工,分到每个连队还是供不应求,难以确定的排队等候往往延误了最佳采摘期。承包户盼望机采解难,但又担心加大开支。二十九团的实践解答了这一疑虑:两种采棉机采收籽棉成本每公斤为0.294元、0.288元,收费标准是0.42~0.45元,低于人工采收平均0.7元/公斤的支出。在田头,承包150亩棉田大户张登林的对比算账更具有说服力:往年得请30多人前后采4遍花需要40多天,除支工钱外,午间还要做饭送饭,俩口子从天亮到摸黑都在围着他们忙前忙后;如今机采不到一天就完,只需要人工再补拾一遍,省工省钱省事。   据二十九团李愈副团长介绍,该团在1999年试验机采棉后,带动了多项配套高新技术的实施。已开展和将开展的有种子包衣、精量播种、飞机喷洒脱叶剂,农作物养分监测与实施、膜下滴灌与精量施肥,卫星收测气象与定位精确收获等。推进规模经营也初见成效,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正在上一个大台阶。   像在平静的水中扔下了一块大石头,二十九团人普遍都感受到种种高新技术给这边疆农村带来的冲击。原来大多数职工只承包30亩左右的棉田,当许多人亲眼看到采棉机一天可以采150~200多亩,相当于七八百个劳力,大大缩短了收获期,还能避免因落桃、霜后花带来的减产减收,解开了多少年来想多包田又愁采棉的疙瘩,纷纷要求多包,职工平均承包升到75亩,100~150亩的承包户也为数不少。为取得主动权避免租机排队之苦,好几个连队都想要自己买机。一台采棉机高达160多万元,他们就想出全连集资组建采棉机公司的办法,每股1000元,加上团场担保得到的银行信贷,破天荒地把这种高新技术又高价的装备迎进了门。自有两台采棉机的3个连队在完成自身采收后,又去跨连创收,大大地发了一把。经初步算账,2001年每股收益2000多元,收益率达200%以上。由一团职工争先投资组建的第一个机采棉股份合作公司,现已拥有9970型五行机4台、国产三行机2台,2001年作业量高达6.3万多亩,连续两年都有相似收益。多年来只会向土地要报酬的“国有农民”也第一次得到了投资回报。   二十九团推行机采棉技术的3个连队,带动适度规模经营的第一年就结余劳动力142人。新疆资源丰富、地广人稀,不愁劳力无出路。团场及时投资建起了生态林开发区,消化了45人,其他人都在畜牧业、瓜果业和第三产业有了用武之岗,从而开始了优化团场的经济结构的步伐;许多人已感觉到期盼多年的小康生活正在加速来临。   接轨世界当率先   兵团人盘点机采棉技术推广第一年,收获堪称巨大:实施机采棉单位达到6个师、38个团场,按机采棉栽培方法种植棉花57万亩,建起机采棉加工厂28个,新购买采棉机93台,其中购买美国机91台,国产机2台,使采棉机总数达到110台;在北疆棉田大面积受灾的情况下,机采棉面积达到28.2万亩,其中机采棉超万亩有11个,特别是一团、八团、二十九团三个团场机采棉面积达到11.8万亩,占兵团机采棉总面积的42%。有分布这样广的示范点和他们良好效果的辐射作用,2002年达到50万亩的目标绝非难事,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解决一些新问题,为更宏伟目标———2005年机采棉要占全兵团种植棉田总面积80%(约500万亩)蓄势。   据资料显示,中国皮棉单产达到50.61公斤,超过世界平均单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平均单产达到110余公斤,为全国的一倍。在全球排名超过土耳其、美国、仅次于以色列;但劳动生产率、人均产皮棉和纯效益指标均大大低于世界几个产棉大国,这就注定在世界棉花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从“九五”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做的种种努力,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变这种弱势,把棉花产业做强。在中国加入WTO后,我们不能不钦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这种远见卓识和超前行动。所以说兵团已经和将要做的,都是重大的突破,它为中国植棉业和棉花产业与世界接轨创造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先试验后推广五年来兵团坚持引进机采棉技术的系统试验,试验成功再推广。遇到问题既不停步,又不急于求成回避矛盾,及时总结试验团场群众的创造,一步一个脚印,终于在消化吸收进程中,结合国情探索出从实际出发的创新之路。由包括农业、农机、棉麻、计委、经委、科委、财务、外贸各部门代表组成的机采棉试验推广办公室,充分发挥了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确保这一事业的顺利进行,就是一项重要的组织经验。   机械采收要与清花加工同步两种技术装备的规划布点、引进、调试和投产一定要同时进行。顾此失彼,两者不配套就会使这一系统工程失败,历史上就曾有过重机采轻加工的教训。2000年兵团同时组织了采购采棉机和加工设备与外商的谈判,使15吨级和10吨级的单套清花加工设备价格下降27.9%和39.2%。在新建起的28个清花加工厂中,包括进口生产线11条,国产生产线17条。经验证明,进口关键设备与国产设备配套的生产线,能大大降低建厂成本且不会影响加工效果。这也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改革农艺适应能解放生产力的先进工具经过对比试验,由较普遍的60厘米+30厘米种植规格选定为66厘米+10厘米、68厘米+8厘米交叉播种模式,不仅能使采棉机方便高效作业,而且由于加宽了苗带行距,增加了光照和通风;同时用精播法保证了总苗数,从而获得增产10%~30%的效果。农二师农机局胡公正局长认为,推动农艺的改革使之成为机械化农业,而不是一味要求机械适应原来只适用于手工作业农艺的做法得到各方共识,这也是引进消化吸收机采棉技术的重要成果。   千方百计提高机械装备利用率缩短投资回收期采棉机属于先进农业机械的一种,技术含量高、替代效益高、价格也高(每台相当于17.8万公斤皮棉的售价),按常规需要七八年才能回收投资。很有必要引进中原跨区收麦的组织经验,努力提高采棉机利用率,使单机年作业量普遍达到四五千亩(2001年最高单机作业约7000亩),这将能缩短投资回收期,以保护群众投资的积极性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积极引导扩大规模经营兵团正在做的是,不仅在技术装备水平而且在人产皮棉和效益指标方面也逐步与国际接轨。业内人士认为,新疆的区域和资源优势完全能够在兵团扩大植棉规模经营后,为转移出的富裕劳动力提供向生产深度和广度进军的条件。   促进机采棉花国家标准的制订传统的收购棉花标准都是按人工采棉制定,侧重外观质量;而机采棉花内在质量更优,仅消除异性纤维一项即有利于棉纺。为推进植棉业与国际接轨,在兵团制订的企业标准基础上早日出台国家标准,已成为消除机采棉事业发展后顾之忧的焦点,全国政协委员鹿中民为此提出的有关提案,已引起国家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有关标准正在积极组织制订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胡兆璋副司令员两年前就预见推广机采棉后将给兵团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促进规模经营和带来各团场经济结构的优化,不仅会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进程,而且为分散的连队居民点向农场、分场集中,加快建设小城镇创造了条件,这将大大有利于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可以说,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机采棉技术,不仅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是兵团职工的根本利益体现;所创造的条件能逐步满足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新要求,从而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边疆农村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欣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已制定并获国家批准在“十五”期间实施优质棉全程机械化技术工程建设项目。它的启动充分反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一“九五”项目的示范作用和强幅射力。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市场能向广大新疆农村提供什么样的适用采棉机。因为兵团现用的进口大型机无论从价格到体积都难以在新疆及内地棉区普遍推广,适于较小地块、价位大幅度降低的中小型采棉机会有一个较大的潜在市场,这正是中资企业的良好机遇;对开发采棉机已基本成功的中收公司,如能列入国家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将能提早上市。当然,外资企业也不会视而不见,他们很可能会通过合资方式来推进现有采棉机的小型化,这将给这一领域带来一场具有世界意义的新角逐。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企业展示 | 历史资讯 |
Copyright © 1999-2013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