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透视:安徽滁州“订单棉风波” 引出问题多多
棉农袁会崇去年与安徽滁州全椒县棉花原种总厂签订合同,种了7亩棉花。到收购季节,袁会崇发现收入没有预想的多。他抱怨收购企业不讲信誉,而企业却认为是“土法种棉”让他的“订单棉”卖不上好价钱。 滁州市农业管理部门为了保障棉农收益,近期大力推行“订单农业”,棉农普遍与农业龙头企业或供销社签了订单。棉农认为,签了合同就高枕无忧了。但是记者最近到滁州市腰铺镇采访,听到许多棉农抱怨:收购企业不讲信誉,收购棉花一时一个价,最低每千克2.4元。 在全椒县棉花原种总厂,记者见到《棉花生产订购合同》上规定:3级籽棉每千克3.4—3.6元,4级籽棉3.2—3.4元,5级高于同期市场价格。若市场高于上述价格,按当时市场价收购。 棉农认为自己交给总厂的籽棉都是3级到4级,棉农李正农说:“一个级别一个价格,定几级由总厂说了算,压级不就等于压价了吗?”总厂厂长王青林解释:“企业收购棉花时完全按照国家标准定级。去年农民交来的棉花我们一般都定在4级以下,籽棉质量有问题。” 记者看到,全椒县棉花原种总厂里堆的一座小棉山,雪白色、灰色乃至黑色的棉花混杂在一起。有的棉绒长2厘米-3厘米,有的几乎看不到棉绒。“这些就是从农民手中收购上来的棉花。”王青林说,“棉农以为有订单,就是包种包收,根本不管合同上的其它要求。合同规定对籽棉要单收、单晒、单售,他们不听。” 农业技术员杨德金介绍,棉农使用的种子是全椒县棉花原种总厂提供的良种。只要农民科学种棉,分期采摘,单晒、单售,在霜降前收获的籽棉一般可以达到2级标准。但大多数农民仍“土法种棉”,采摘的籽棉不分等级堆在一起,用麻袋、塑料编织袋等一装,结果麻、塑料纤维和籽棉混杂;还有一些棉农把没成熟的棉桃也采摘回家。这些都大大降低了籽棉品质。 农业经济专家认为,滁州“订单棉风波”的实质是农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订单信誉危机”,这是一些地方发展“订单农业”暴露出来的重要问题,关系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解决这个问题首要的是提高产品质量,这需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管理部门多为农民提供服务和技术指导。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