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棉供不应求--山东临沂市供销棉花加工厂产品质量令人折服
棉纺织企业最感头痛的莫过于购进掺假质劣的原棉,经常因其损失惨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年年三令五申,这种现象还是屡禁不止。近日,记者在山东临沂采访中偶然听说,临沂市供销棉花加工厂生产的“无三丝”棉花,全部被国内知名纺织大企业包销,至今产品供不应求。为解开这个谜底,记者饶有兴趣地前往这个厂,看个仔细,问个明白。 心系纺织痛定思痛 原来,现任临沂供销棉花加工厂的刘宗宝厂长,早年是山东省一家大型国有棉纺织企业的供应科长、副厂长,分管为企业进购生产用棉。平时把关即使再谨慎小心,原棉中仍难免夹杂三丝。如果生产前不能全部剔除,即使是一根化纤丝也会大大影响纯棉织品的印染质量。因此,他原所在的企业先后被两家外商索赔48万元,令企业苦不堪言。自从刘厂长调至棉花加工企业以后,他痛下决心带领全体员工,为棉纺织企业提供“无三丝”的放心棉。经过近八年的努力,终于探索出一条科学而严明的管理制度,产品成为远近闻名、名副其实的“无三丝”棉花。1997年被山东省纤维检验局确认为全省首家质量信得过单位。 培训上岗辛勤劳作 产品质量好,首先要求员工素质高。为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公司从千里之外请来聊城贸易学校的老师定期授课,从棉花专业知识、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等各方面进行培训。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精英队伍,为企业向着现代化、科技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质量的提高,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为防止“三丝”混进棉花中,他们总结出“过五关、除三丝”的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执行,不流于形式。第一关:收购关。由棉检部门按现行国标将籽棉分级分垛,做到优劣分明,杜绝掺混。第二关:初检关。初检过程分为三道工序,由经过严格培训的捡棉人员挑拣三遍,确认无误,方可上筐过秤,然后上垛。第三关:复检关。由复检人员对初检过的棉花进行复检,严格考核,做到赏罚分明。第四关:巡查关。为防止初检或复检过程中有人“偷工减料、违规作弊”违反操作法,专门成立巡回检查,发现问题,严格考核,并勒令其返工。第五关:抽检关。企业管理办公室及质检科人员对复检后的棉花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层层考核,决不手软,直至确认无任何问题后方可进入车间,加工生产。 为提高各工序员工的责任心,增强考核力度,他们规定如果在复检和抽查中,再发现杂质,则当场罚现金0.5元至5元。特别的考核形式,形成了特别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他们在长期运作过程中总结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记者在加工现场耳闻目睹,从皮棉到籽棉,从籽棉到原棉,是一个又一个仔细而辛苦的过程。看到300多名员工,在摄氏零下8度的低温中,为生产出“无三丝”放心棉,一丝不苟地工作着,确实令人感动。 开拓进取走向国际 在科室里,记者看到的是既简单又科学的工作流程。籽棉收购日报表和皮棉出库日报表在每天下班之前送达厂长办公桌。厂长每日凭这两张表即可经营决策,考虑企业未来如何发展。现总公司年加工棉花15000吨,因质量信得过,已畅销全国各地,如安徽华茂纺织集团、山东招远市针织有限公司、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清棉集团、张家港华棉集团、三联银宇集团,潍坊一、二、三、四棉纺织有限公司等全国70多家知名棉纺企业,都优先使用这个厂的棉花。虽然每吨棉花售价比一般的加工厂高100至200元,产品仍供不应求。企业今年争取将加工能力达到30000吨,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同时投资购置新型质量检测仪器,使产品质量再上新台阶。 我国已经加入WTO,国内棉花市场逐步放开,棉价基本上与国际接轨,棉纺织企业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选购棉花。发达国家是靠机械收棉,棉花皮杂质多,棉纺织厂很难清除。而我国是人工摘棉桃,只要按照我们的方法加工的棉花,含杂率肯定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全厂正在积极组织外贸骨干人员,学习WTO有关贸易细则,准备在国际市场上打出自己的品牌。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