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市产权多元化 外资进入有机会
我国正在推行的棉花购销、加工企业与供销社彻底脱钩的改革,鼓励棉花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业内人士分析,此举将为外资在入世过渡期进入中国棉花流通领域创造机遇。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局长史建伟指出,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关键环节。产权多元化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系统内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企业相互参股,打破行政区划、改变原来的业务指导关系。二是系统外部,国有、集体、私营、外企,都可以成为改制后企业的投资主体。 我国政府提出,鼓励纺织企业及其他各类企业以参股控股、合资合作、兼并联合等方式,参与改组棉花企业,对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有迹象显示,已经有外国企业准备收购轧花厂。据业内人士分析,外商选择轧花厂为进入中国市场的切入点有两大优势:轧花厂最为贴近农民,而在未来的竞争中谁能把农民联合在自己周围,谁就能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有国家“加大轧花厂布局调整,淘汰落后、过剩的生产能力”的政策提供方便。史建伟指出,我国现有的7000多家棉花企业,会有相当多在竞争中被淘汰。棉花企业应当向外商学习,与外商合作,成为市场型的外贸流通经营主体。 据了解,实行收购加工资格认定后,新上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的经营规模几乎都很小。一个县几十家,一个省几百家,能力超过需求几倍、十几倍。目前,我国棉花年加工能力超过1.2亿担,已经严重过剩。其中供销社棉花加工能力8000万担,占2/3左右。其结果是开工严重不足,平均每个企业年加工量不到3万担,只相当于一台先进轧花设备(121型轧花机)年加工能力的1/3。不少地方特别是冀鲁豫棉区,随着生产布局的调整,已有近一半的加工厂处于闲置状态。从总体装备水平看,加工企业普遍技术落后,运用先进轧花设备的企业仅占1/3。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