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贸委:应从产业链角度研究入世后的棉花产业
国家经贸委产业规划司顾强认为,业内研究我国入世后棉花产业如何保持稳定发展这一课题,必须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考虑,偏废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有棉花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1、棉花纤维。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问内,棉花还是我国最重要的天然纺织纤维资源。一是从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棉花是一种再生资源,而石油(化纤的起始原料)则是不可再生资源;二是棉花具有化纤不可完全替代的特点,在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今天,其制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身价也日益提高,根据预测,棉花消费将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三是我国天然纤维的资源比重已低于世界水平,世界纤维产量中棉花占40%以上,而我国棉花产量目前仅占纺织用纤维资源总量的35%左右;四是我国作为棉纺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纺棉用量很大,不可能完全依靠国际市场解决纺棉资源。因此稳定棉花生产是纺织工业长期发展目标的需要,并应根据纺织工业的规划发展需求,确立棉花生产的长期目标,不因短期供求变化经常调整方向,导致大起大落,偏离棉花生产的长期发展目标。 2、棉花生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棉花生产一直处于剧烈的波动之中,其波动幅度在世界各主要产棉国中是罕见的。无论是棉花产量的超常性起落,还是棉花的供不应求和大量积压,一方面反应着棉花政策的滞后的“顺向调节”,另一方面也反应出棉花供求关系的复杂走势。棉花市场准入扩大,在国内棉花紧缺或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时,棉花进口可能出现大幅度增长,因此入世影响最大的是棉花种植业。棉花的竞争力来自于棉花的劳动生产率,而我国由于人多地少,分散种植,没有产业规模,导致棉花的抗风险能力小,劳动生产率低下,棉花生产成本较高。一旦棉花市场准入扩大,对于高成本的种植地区和棉花将遭受较大的压力。要适当调整布局,重点支持高产、高效棉花基地区、县的建设,实现区域化生产,扩大良种、优化结构、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实施产业化播种和经营。 3、棉花消费。1999年棉花年度消费量是9300万担,2000年度的棉花消费量为10000万担,2001年度棉花需求量不会出现明显的增长。这里的计算只考虑生产环节,还没有考虑进口棉纱、棉布等的折棉花消费量,若考虑这一因素,实际的棉花消费量还要加上1600万担(进口棉纱折耗棉量53万吨,棉布及制品的需求量为27万吨左右)。由此看来,棉花的消费量实际是棉花的自身竞争力和纺织的竞争力共同决定的,提高竞争力就可以扩大消费量,竞争力下降棉花消费量则可能减少。 4、棉花市场主体。首先,棉农还没有成为真正市场主体。目前的农业产业调整的余地已不大,粮食、棉花、油料及其他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种棉的选择余地并不大;农民合作组织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民还是处于完全分散的状态,在价格的决定中尚不能发挥作用;收购棉花一方处于相对垄断地位,并掌握市场信息,在形成棉花收购价时,双方力量处于非均衡状态。其次要依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认真探索稳定棉花生产和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流通体制的有效途径。由于棉花企业相互之间的传统纽带使其在市场的“博奕行为” 更多地体现为统一行为,应在贸易权逐步放开的前提下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第三,纺织企业灵活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这样纺织企业才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5、棉花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应该包括全国性的棉花期货交易市场、现货批发市场和若干个区域棉花交易中心,当然也应该有灵活的进出口体制和完善和消备体系作为保障条件。加快市场体系建设,首先要形成若干个现货市场,在此基础上发展棉花期货市场,最终通过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来稳定市场的运行。 6、棉花价格。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就谈不上由市场形成价格,同时只有市场体系健全,才能避免市场准入扩大而带来的市场风险。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家没有定期地发布棉花生产、流通、消费的权威信息,棉花价格的形成和发现机制还不完备,特别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随着竞争主体增加,在当年市场资源有缺口时,不可避免存在竞相抬价收购争资源的状况;在资源严重过剩时,棉农的利益得不到保证,这可以说是在放开棉花流通渠道带来的负面影响。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