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棉花期货”专题二:研究机构认为我国推出棉花期货是可行的
尽管对推出棉花期货各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棉花期货课题组论证认为,推出这一期货交易新品种是可行的,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将加快我国建立稳健而有序的棉花市场的进程,促进棉花期货的尽快推出。 专家认为,棉花期货在我国始终未获准推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信息享有的完备性和公平性做比较缺乏、经营主体不成熟等,但最重要的还是国内没有形成一个稳健有序的棉花市场。对此棉花期货课题组认为,推出棉花期货本身就是建立一个信息的提供场所;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从政策上已经承认是市场经济,全面放开则意味着参与主体不仅限于棉花企业纺织企业外贸企业而包括社会上更多类型的企业;全国棉花交易市场试运行一年多的时间,成交量就达到230万吨,尽管绝大部分都是国储棉,但为期货提供基础的现货市场指的应该是整个流通的环节,况且还有未通过交易市场的棉花交易,都是现货市场发展的表现。该课题组从四个方面论证了推出棉花期货的可行性: 第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推出棉花期货交易奠定了基础。从1993年国务院开始决定部分地区试点,探索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道路算起,己经历了7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棉花从全国管死到部分地区试点,从管死价格到控制死收购价格、放开销售价,从管死收购到全面经营放开,一步一步有序地让棉花这个特殊的商品稳步地走入市场经济。其中最有标志性的举措就是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建立,为棉花彻底走入市场经济提供了历史性的载体。棉花流通体制发展到今天,已为棉花期货的推出奠定了政策基础,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第二,现货市场的迅速发展为棉花期货推出提供了辅助空间。经过近10年的体制改革,我国棉花市场交易己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我国棉花总产量一直保持在450万吨左右,预计2002年将超过500万吨,而在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开市一年多来的成交量达到了230万吨,占全国正常消费量450万吨的一半。从1999年国务院决定放开价格,2001年的放开收购,给现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棉花现货市场的迅速发展为棉花期货交易的推出提供了极大的辅助空间。 第三,这几年期货市场的规范运作为推出棉花期货提供了可能性。经历了近10年的试点的我国期货市场,在国家加大管理力度下,已变得越来越规范。结构性的调整,使40多家期货交易所撤消合并后只保留3家,2000多家期货经纪公司及各种代理机构裁减到180多家。国家对期货市场管理体制的改革,确立了中国证监会对期货市场进行集中统一监管的体制。与此同时,加快了立法步伐,从1999年起相继出台了包括《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在内的一系列法规和制度,最近又准备制定《期货法》,为棉花期货推出后的规范运作提供了保证。 第四,国际上棉花期货的成熟运作为此提供了可借鉴性。棉花在国际期货上是个非常成熟的交易品种,直至今日,美国纽约期货交易所上市的棉花交易非常活跃。无论在运作程序上,还是法律法规监管都非常健全,机制非常完善。国外的成功经验和不成功的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东西。 另外,我国已经入世,整个棉花市场在以下三个因素的作用下将变得有序起来,并为棉花期货的推出提供条件:一是国内棉花经营企业的信用的规范;二是国内和国外棉花的质量标准渐趋一致;三是国内和国外的棉花价格的一体性。 从协议中对分销方面所作的承诺有可以看到,到2005年1月1日以后,国内分销领域基本上是完全开放,其基本含义是:在2003年以后,棉花的进日专营权要取消,外国企业可以直接进口棉花然后在中国分销;外国公司可以参与中国的棉花经营,可以在中国国内收购、加工、经营棉花。 总之,入世为我国推出期货创造了极大的机遇和条件,随着世界棉花市场化进程的融合,在我国推出棉花期货将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