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棉花期货”专题一:我国及早推出棉花期货十分必要
由中国期货业协会、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和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成立的棉花期货课题组正在对推出棉花期货进行论证。该课题组认为,要使这些关系棉花产业兴衰的问题得到合理解决,及早推出棉花期货交易品种对重新构建我国棉花市场体系,完善棉花价格形成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国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已进入全新阶段,棉花生产、流通、消费全面步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但在新政策执行过程中,同样存在无法摆脱的矛盾:如农民植棉的盲目性及片面性、价格的混乱以及政策性收购资金的局限性等。推出棉花期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民种棉盲目性和收入下降的问题。近两年棉花产量丰收,库存积压非常严重,而农民的植棉面积却还在增长。据供销总社棉麻局统计,到2000年度末,全国商品棉库存3500万担(其中陈棉2000万担),比正常年份的商品棉库存高出2800万担。而2001/2002年度全国植棉面积高达7000万亩,比上年度植棉面积多出1400万亩。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民得不到比较客观的价格引导信息。在我国,有17个省市是棉花主产区和半主产区,植棉已成为该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棉花价格低而不稳,带来市场波动幅度特别大,使农工商三方受损,特别是农民收入降低。今年 棉花产量增加,收入却减少了,按全国平均亩产70公斤皮棉来计,2002年棉农亩均植棉收入将比上年减少200元以上,减幅近三成。据供销总社派出的调查组11月份在江西省九江县调查:农民每亩棉花的直接生产成本(含化肥、农药、种子、机械维修等)358元,税收为50元,村乡级提留30元,总支出为438元;如果按亩产500斤籽棉,单价1.3元/斤计,亩产毛收入为650元,纯收入为212元;再加上套种油菜籽,按亩产110斤计的收入100元,每亩年收入为312元;按当地人均耕地1.2亩计,人均年收入(不计劳动力成本)仅为375元。事实上,就目前的棉花收购价格水平看,已跌破了农民心里能够承受的底限。同时,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带有一定指导农民生产的订单农业,表现出极不规范,缺乏保护农民利益和约束农商双方的机制。 期货最大的作用之一就在于价格引导。如果推出棉花期货,客观的价格信息,可以解决农民种什么、种多少的问题,同时期货套期保值的作用,又让农民及其随时代而起的新型农民经济组织(诸如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能放下心来种棉,不再为“卖棉难”问题发愁。 棉花期货的推出有助于国家有关部门作出宏观决策调控。在市场经济时期,宏观决策的正确性显得尤为重要。从我国目前对棉花的宏观决策依据来看,一是统计部门的数据,二是供销社系统统计数据,三是农业部门数据。这三个渠道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存在一定人为因素。棉花期货的推出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点,它的存在将为国家宏观部门作出决策提供了又一个比较客观的依据。 棉花期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政策性资金的安全性,创造商业资金进入棉花收购的积极性。棉花资金的供应一直是由国家政策性资金供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策性资金参与棉花经营的安全性越来越得不到保障,大量资金管理上的困难,回笼滞后。从开始全面放开的今年的棉花收购情况看,收购价格表现出地区间的极端不平衡,时间上的价格大幅度下滑。据供销总社2001年11月中旬派出的6个调查组的统计,收购价格从个别地区的2元/斤籽棉到现在的个别地区的0.90元/斤,降幅之大,地区间的不平衡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也是从1.60元/斤降至1.20元/斤的。销售价格也降至7500元/吨,比9月中旬下降25%,同比下降35%-40%。湖北省2001年棉花收购开称早,收购均价在381元/担,加必要的收购加工费用, 销售成本在8600元/吨左右,按目前的市场价格走势,每吨亏损在1000元以上。这些价格上的混乱还是在有国家政策性资金保证下的,如果国家停止政策性收购资金的供应,预计会出现价格上更大的混乱。 按今年的国务院的棉花流通的体改政策,棉花收购政策性贷款从下年度起将逐渐退出。但由于棉花收购沉淀的贷款余额太大,这项政策落实起来会有一定的时间性。尽管如此,但政策性银行贷款退出肯定是方向。事实上,从历年的政策性贷款资金供应来看,都存在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问题,主要原因是地区之间的资金协调有时间性。今年农发行按照国务院文件规定,制定了做好本年度棉花信贷工作的意见,对商品棉收购资金,根据棉花企业的资质条件、经营情况和信用等级,进行发放和管理。但由于价格的急剧下跌,农民急于交售,资金筹措不及,一些产棉大县又出现了打白条的现象。如果2002年政策性资金完全退出经营,那么棉花收购将会陷入一个更为尴尬的局面。因为棉花收购资金的额度较大,风险性相对较强,商业银行的很难会把巨额资金进入棉花收购。 推出棉花期货,可以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棉花收购,同时,价格引导可以让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对棉花资金借贷的风险作出积极而又正确的评估,期货套期保值又可以让银行资金减少一些风险。商业银行对棉花收购资金的介入,将对增强棉花政策性收购资金的安全性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此外,棉花期货的推出还可以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中的主导地位,加快与国际棉花的接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主产国和消费国,每年棉花生产总量和消费量都占到世界的1/4。以2001年为例,比第二大生产国--美国的产量多3.7%,比第二大消费国--印度的消费量多64%。全国棉花交易市场过去两年的试运行,已经在事实上起到了影响世界棉花价格的作用。我国如推出棉花期货,其价格将在短时间内影响全世界的棉花价格。而下一步外商资金对我国棉花领域进入,无疑会提高棉花期货的参与程度,从而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中的主要地位。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常清认为,推出棉花期货品种三五年后,中国棉花价格将成为世界棉花市场的基准价,虽然在未来二三年国内将更多受到国际棉花价格的影响,但“十五”期末我国有望成为世界棉花的定价中心。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