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棉种风波的冷静思考
2001年棉花种子风波可以说几乎触及了半个中国,凡有种植棉花的地方就有类似情况发生,一时山东省宁阳县棉种案件成为全国种子界的热点,植棉农民因田间出芽率低义愤填膺,种子经营单位苦不堪言,种子纠纷发生率这么高是多年来没有过的。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的出现,现在应该冷静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制定出整改措施,使我国种子产业走上健康有序的轨道。结合我们调查的情况,总结如下,愿与同行共勉。 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又是我们的强项,出口量扩大,棉花需求量增加,使棉花价格回升,从而使植棉面积扩大,需种量剧增,造成种源紧张,收购和销售种子时间提前。 去年棉花收获季节阴雨天较多;黄淮流域降水量比常年偏多,气温偏低;繁种的棉田以夏棉为主,收获季节延迟,造成棉花收获后不能及时晒干,棉花脱绒后不用烘干设备降低种子水分。水分高是影响种子发芽率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 现在市场上经营的棉种大多是抗虫棉种子,其休眠期长,芽率比常规品种偏低。种子处理不当,种子经非专用机械脱绒,经不合格的包衣剂包衣,使种子芽率降低。 农民致富急切,盲目将播期提前。播种时气温异常,倒春寒明显,进入4月份以来两次寒流使气温急剧下降,甚至降到零度以下,且持续阴天多,使农作物普遍遭到不同程度的冷害,低于棉花播种出苗适宜的地温(5cm地温稳定通过15℃)。因此,地温低也是造成棉花田间出苗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产经营渠道混乱。除各级种子公司外,棉办、科研院所和个体等有证、无证者多家经营。不法分子见利忘义,用以劣充好,以假乱真,哄抬种子价格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搅乱种子市场,给农民造成极大损失。 经验教训 对种子生产者来说,生产种子要办理生产许可证,生产的种子应是审定通过的品种。在按生产技术规程操作的同时,应配备必要的加工机械,如种子脱绒、烘干设备等。种子出售前进行必要的质量检验,不达标准的不准出售。 对种子经营者来说,经营种子应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对调入的种子应在两个发芽周期内复检,复检不合格的不能出售,并及时通知对方,把种子退回。种子加价比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对棉农来说,应增长科技种田知识,不要盲目引种和无序栽培。 对种子管理部门来说,在严格三证一照发放的同时,要做好种子的质量监督,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应反应迅速,及时解决。 整顿措施 首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应从思想上迅速转变观念,适应《种子法》实施的新形势,明确行政执法职能,认真履行职责,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按照农业部第48号令《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要求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理顺种子流通秩序。 做好种子市场监督检查,特别是县级种子管理部门,对本区域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检查,发现不合格种子立即处理。规范种子广告宣传及种子包装规格。 理顺体制,加强种子执法队伍建设,成立农业综合执法队。应增设编制,增加财政拨款,及时处理农民投诉案件,依法行使《种子法》赋予的权力。 种子生产经营者应建立生产、经营档案,做到种子卖到哪里,技术服务就跟踪到哪里,避免农民盲目引种以及栽培措施不当出现的问题。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