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棉市展望之一]2002/2003年度国际棉价呈谨慎乐观
近一段时间,国际棉价偏低,国际棉花市场总体供大于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世界棉花种植面积增大,使得棉花产量大丰收。2001/2002年度中国棉花产量2300万包,美棉估计达到2005万包,而美国农业部预计美棉的国内消耗量只有790万包,印度和巴基斯坦则有小的丰收。其次,库存增加,本年度末全球的棉花库存量将达到3170万包,比上一年度末增加500多万包,使全球棉花的库存量增加。自“9·11”事件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减少,导致棉纺织行业不景气,减少棉花的消耗量,种种原因导致棉花价格下降。 去年1月至10月,世界棉花业的几乎所有部门都度过了一段艰难时期。作为世界棉价晴雨表的CotlookA指数,从66美分/磅跌至35美分/磅。自10月起,棉价回升至43美分/磅,低迷的棉价使世界任何地方的棉农都不可能获利。 如果说2001年棉农日子不好过的话,那么在全球经济萧条的背景下,原棉消费企业也承受了巨大压力。纺纱厂通常使用长绒棉,其买价一般比2001年大部分时间的现货价都高。世界纺织及服装市场的供过于求及需求疲软现状,使得厂家无力讨价还价,服装订单的修改也对赢利造成了冲击。由于棉纺业需求的不确定,2001/2002年的供应统计被数次调高。 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最近一份报告指出,在2002/2003年度,世界棉农预计将减少供应,从2106万吨减至1910万吨,而消费预计将增加30万吨,增至1990万吨。这将使下一季度的世界存储备用率下降至47%,而本季度的存储备用率高达52%。至于棉价方面,ICAC预测,2002/2003年度的供求基准将显示季度平均CotlookA指数为54美分/磅,仍然大大低于1973/1974年度以来的72美分/磅的平均值。 从数据上看,2002/2003年度国际棉价依然看跌。然而入世后,中国棉纺企业很可能在配额内大量进口美棉,从而刺激美国棉花市场,进而带动美国及世界棉花市场价格上浮。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