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 历史资讯

“中国棉花流通市场分析”专题之四:专家指出: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十分迫切


来源:锦桥纺织网     发布时间:2002-1-22  

  有关专家在日前结束的“WTO与中国棉花流通”高级论坛上指出,我国棉花流通体制仍与世贸组织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在外国企业全面从事棉花流通服务前,我国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十分迫切。   国家体改办市场流通体制司宋葛龙处长认为,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 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将继 续扰乱国内的棉花流通秩序。扭曲供求关系,损害棉农利益,危及纺织工业的长 远发展,不利于应对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必须抓住近一段时期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   --棉花经营中的行业性垄断仍未彻底打破,供销社棉花企业改革进展迟 缓。1999年度以来,虽然全国已经新增500多家纺织企业、良种棉加工 厂、国营农场参与棉花购销,但受资金、设施、网点等制约,仍然无法与供销社 棉花企业平等竞争,收购的棉花仅占商品格总量的10%左右,而供销社棉花企 业购销量仍达70%左右。历史上的垄断地位和棉花购销活动的政策性资金支 持,使供销社棉花企业改革进程迟缓,多数地方维持原状,机制僵化,流通费用 居高不下,人员、债务包袱沉重。有关部门初步统计,截止到1999年8月3 1日,供销社棉花企业亏损挂帐501.5亿元,其中中央政策性亏损210. 5亿元,地方政策性亏损57.5亿元,企业经营性亏损194.5亿元,利息 损失39亿元。仅经营性亏损一项就占其净资产600亿元的1/3左右,如按 全国867个县以上棉花企业平均计算,则每个企业经营性亏损超过2200万 元。即使国家解决了政策性亏损,仍有不少棉花企业资不抵债,只能靠政策性贷 款维持生存。   此外,由于改革滞后,供销社棉花企业无论在价格上还是服务水平上,都难 以满足广大棉农和纺织企业的要求。面对竞争,一些企业不是靠改进服务质量、 降低流通费用来提高经济效益,而是利用其经营资格,通过接受挂靠、有偿转让 经营权等不正当手段牟取利益,向私商棉贩开了方便之门,有的企业甚至直接制 假售假。1999年底打假曝光的9起质量大案中有数起与供销社棉花企业有 关。   --棉花购销资金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棉花市场竞争的新形势。由农业发 展银行供应棉花收购资金,初衷是为了保护棉农利益,不向棉农“打白条”。但 是,随着棉花流通渠道的拓宽和价格的放开,继续向供销社棉花企业供应政策性 购销资金,不仅妨碍纺织企业等其他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而且也不利于棉花 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机制。由于供销社棉花企业使用 的是农发行的政策性资金,因此往往不计资金成本,甚至与市场调节逆向操作, 棉花紧俏时,竞相抢购、囤积惜售,加剧棉价上涨;供大于求或棉花大量积压 时,不能随行就市销售,则以政策性亏损为由,坐等国家出面解决。   --储备与经营没有真正分开,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实行储备和经营分 开、推陈储新、及时调控,是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供销社棉 花企业既承储国家储备棉,又从事棉花经营,暗箱操作和关联交易在所难免,储 备棉质量也得不到有效保证。同时,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会员单位一半以上是供 销社棉花企业,国家储备棉的抛储、承储和交易,主要发生在供销社棉花企业之 间,致使不少承储单位拖延出库时间,串通检验机构压低等级,自己竞买承储棉 花甚至顶替过去的虚库等,使国储棉平抑市场的作用大打折扣。此外,现行储备 和进出口调控的决策机制和执行方式,常常使调控措施落后于棉花市场的变化, 影响了调控效果。   --棉花加工环节缺乏优胜劣汰机制,不利于保障棉花质量。目前,我国棉 花年加工能力超过1.2亿担,已经严重过剩。其中供销社棉花加工能力800 0万担,占2/3左右。其结果是开工严重不足,平均每个企业年加工量不到3 万担,只相当于一台先进轧花设备(121型轧花机)年加工能力的1/3。不 少地方特别是冀鲁豫棉区,随着生产布局的调整,已有近一半的加工厂处于闲置 状态。从总体装备水平看,加工企业普遍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运用先进轧花设 备的企业仅占1/3。由于加工能力过剩,又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不能优胜劣 汰,一些企业为了争资源而恶性竞争,放松了棉花质量管理,掺杂使假的不法行 为也主要发生在加工环节。   --市场监管不严,法制建设滞后。放开棉花价格、拓宽经营渠道是棉花流 通体制改革的关键措施,但这决不意味着放松对市场和质量的监管。近年来,由 于一些地方片面认为“拓宽渠道”就是“放开不管”,忽视了市场准入管理和棉 花质量监督,以致于私商棉贩非法收购、加工活动猖撅,小轧花机、土打包机大 量流入市场,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大面积发生,棉花质量严重下降。同时,作为 政府监管重要内容的制度建设也不配套。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棉花市场准入标 准由各省制定,缺乏全国统一要求,各地的资格认定标准宽严不一,使不法分子 有可乘之机。并且,从1994年起开始执行的《棉花质量监督处罚暂行办法》 是在棉花实行计划管理的背景下制定的,无论在处罚对象、方式还是在处罚依据 和力度等方面,都不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棉花市场状况。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企业展示 | 历史资讯 |
Copyright © 1999-2013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