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供销总社棉麻局局长史建伟:WTO与中国棉花流通企业
中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入世对我国棉花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将形成全面的冲击。这是实实在在的挑战,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推动。几年来,我们一直努力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实际上也是为入世作准备,但有许多工作仍然没有跟上。认真研究入世后可能出现的新格局,研究我们应当采取的对策,对提高我们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将是十分有利的。 一、入世对棉花行业的冲击 我国对世贸组织所做承诺,大家都已经知道,这次我们又请了参与入世谈判的专家演讲,可以讲得更透彻,我只按发言分工,按我的理解,简单讲讲与棉花企业有关的内容。 一是降低棉花进口关税。对棉花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以内关税1%。 二是扩大市场准入。以优惠关税进口棉花,配额数量在2000-2004年期间从74.3万吨增至89.4万吨。 三是实行进口比例配额。进口棉花配额的33%被分配给国有贸易企业,67%被分配给非国有贸易企业。从2005年开始将取消棉花进口比例配额制。 四是取消棉花出口的财政补贴。 五是将逐步允许外国企业从事棉花流通服务。 这些承诺对棉花行业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可以逐项分析。 降低进口关税。过去进口棉花的关税是3%,入世后降到1%,增值税不变。同过去税率相比,实际影响2.26个百分点,每吨约200元。这使外棉更具竞争力。 市场准入。由于历史上中国进口棉花从来没有达到过入世承诺水平,所以入世的承诺,实际上就是彻底放开进口。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就过去40年中国棉花进出口对国际市场棉价的影响所作分析,大体上中国每进出口4.7万吨棉花,影响国际市场价格1美分/磅。照此推算,如果中国进口80万吨棉花,国际市场棉价将上涨17美分/磅,约3100元/吨。当前利物浦A指数(北欧棉花到岸价)43美分/磅,加上17美分,进口棉到岸价合人民币每吨12500元。过去12年,利物浦A指数平均价格65美分,加上17美分就更高了。承诺准入不是保证,能不能进口取决于需求和价格。大门敞开后,一般贸易进口量不大可能达到承诺的数量,特别是在国内棉价低于国际市场的时候,例如现在。我分析,即使国内出现供不应求,进口量接近40万吨时,国际棉价上涨的水平就会高于国内棉价,进口就会停止。这就是大国效应。但加工贸易进口数量要增加,如果这部分进口不在配额内,很可能实际进口量超过配额,这同样意味着国棉用量减少。 棉花进口比例配额给非国有企业,经过一段时间后取消配额,这将给棉花行业带来机遇。对纺织企业来说,由于纺织品的出口配额可以逐年增加,取得棉花进口经营权所产生的效益会更大。 取消棉花出口的财政补贴。最近国内棉价已经跌到8000元/吨,几乎跌破成本。即使这个价格出口,加上出口退税5%,离岸价也要接近43美分/磅,和别人的到岸价差不多,没有竞争力。现在的信息传递速度很快,中国棉花要出口,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影响国际市场,促使棉价下跌,出口难度就更大了。美国棉花是有补贴的,市场价格与农民收入基本无关,多低也不在乎,中国棉花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同美国棉花竞争。所以有些同志建议增加棉花出口退税。退税不是补贴,如果能够全额退税,出口的竞争力应当会大一些。 外商进入中国市场,从事棉花流通服务,其范围也是广泛的。例如种子,现在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抗虫棉种,市场占有率很高。将来外商还可以从事收购、加工、批发业务,对现在的棉花行业是冲击。国外一些棉商已经准备在中国投资设立轧花厂。所以,外商真正进入棉花市场后,将会形成全面竞争。 我分析,入世之后,最大的冲击就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彻底接轨,外棉可以随时进入中国,外商可以直接到国内经营棉花,我们的棉花却出不去。如果国棉竞争不过外棉,国棉生产必须大大压缩,对棉花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冲击都很大。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的地方,将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相当部分企业会垮掉。 二、我国棉花行业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一)棉花质量。一是内在质量。许多地方农民仍有自留棉种的习惯,棉种混杂、退化比较严重,棉花的一致性和内在质量较差。二是加工质量。农民在采摘、晾晒棉花时,混入异性纤维;轧花厂在加工棉花时,管理不严格,混入异性纤维或其他杂物,给纺纱造成很大困难。现在不少轧花厂在收购、加工各个环节安排大量人员挑拣异性纤维,非常原始。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无法与外棉竞争。 (二)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原来全国有轧花厂4000家,棉花加工能力严重过剩。最近各地又新批准了相当数量的轧花厂,很多地方新增轧花能力大大超过原有能力。全国取得资格认定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总数超过7000家,新的年度还要继续增加,平均收购加工量500吨,正在向分散化、小型化方向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十分严重。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竞争力。这种状况,不仅会造成市场秩序混乱,而且根本无法同外商、外棉竞争。 (三)企业信用度和服务意识差。与国外大棉商打交道,订了合同就可以放心,不会出现因价格变化毁约问题;进口棉花可以延期结算,大家都很讲信用。我们的一些企业就很难做到这些。订了合同,价格向上走时,卖方不履约;价格向下走时,买方不履约。货款支付时,如果延期结算,就可能出现拖欠。过去几年中形成的拖欠超过160亿元。国内用户对外商讲信用,对棉花企业就不大讲信用。我们的棉花企业是由官商转轨的,服务意识普遍较差。只知道三年河东三年河西的道理,棉花多了我求你,棉花少了你求我,没有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概念,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多。这也是无法与外商竞争的。 三、 我认为应当采取的对策 入世是多年的努力成果,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对提高我们的整体素质,也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我们不仅要看到自己的劣势,否则就容易被动;我们还更要看到自己的强大的优势,树立信心,坚定方向。 我们这些年的改革,大的思路就是把国内市场当作国际市场,提高国内棉花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保持主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决定继续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我想,我们的工作重点,应当是在结构调整过程中,从追求数量转为追求质量和效益,全面优化棉花质量,提高棉花经营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时刻想到,入世后我们面对的,将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共同的竞争,所有的工作都要从提高竞争力出发。基于这样的分析,我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今后几年国棉与外棉可能出现的竞争 这个题目,有点盲目性,有些同志希望听听我的意见,所以把我的分析讲讲。 先看本年度的形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1年度棉花总产量532万吨,加上期初库存约90万吨,合计约620万吨。纺纱用棉440万吨,其他用棉40万吨,合计约480万吨。国家增储50万吨,消费合计530万吨。期末库存90万吨(不算1998年度以前的老库存)。国家还准备继续销售一些老库存。这些帐已经算过多次,数字不一定准确,但商业库存的压力很难减轻,却是无疑的。 再看看2002年度形势。由于去年棉花价格过低,世界上除美国、印度外,主要产棉国的棉花种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减少。我们在国内调研,主产棉省的面积减少15%左右,新疆准备减少200万亩,但要求产量不减少。这样,按内地面积与产量同步减少,产量6300多万担,加上新疆3100万担,总产量仍有9400万担(470万吨)。由于粮食价格仍然上不去,面积减少幅度可能不会很大。则总产量应当更多一些。在消费水平不变情况下,年度资源缺口10万吨。供销社期初库存90万吨,弥补缺口后,期末库存仍有80万吨,比正常库存高出一倍多。总量仍然供大于求。 上面的预测没有包括国家储备棉和国内库存陈棉。1998年度以前的库存陈棉还有100万吨,应当计算在总量中。这些棉花销售多少,社会库存就增加多少。2003年度的面积再减少20%,也很难结束总量供大于求局面。我们原来预计用三年时间(2001-2003)把庞大库存消化到合理水平,现在看,难度很大。 这里有两个变数,一是国家储备,二是出口。如果国家储备量增加、出口扩大,2003年度就可以结束供大于求的局面。 今后两年左右时间中,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会涨一些,起码超过45美分。国内棉花价格也会有所回升,但幅度不会大。因此,仍然是外棉进不来(一般贸易),国棉出不去。国内棉花企业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做准备。 但外商也有同样的时间作准备。现在许多国际大棉商在中国都设了办事处,不但要做外棉生意,还要做国棉生意,参与中国国内的竞争。这就使得国内棉花竞争更加复杂。 我的结论,2002年度将是过渡的一年,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逐步完全接轨。国棉与外棉的竞争,将从2003年度以后真正开始。 (二)办好棉花合作社 农民是我们的基础,谁能把农民联合在自己周围,谁能取得农民的信任,谁就能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这是我们的基础优势。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过去在科技兴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许多经验与成功,将受到冲击。究其原因,没有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办棉花合作社,是处理好与农民关系的最佳方式。但过去办社的方式有些问题,主要是没有把我们的利益真正与农民捆在一起,合作社对社员既缺少吸引力和约束力,又缺乏示范作用,农民不感兴趣。有些地方合作社与社员仍然是契约关系,我给你提供服务,你要把棉花卖给我。结果是,市场价格高一点,社员把棉花卖给别人,市场价格低一点,合作社必须收购起来。这不是真正的合作社。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还是没有摆正我们与农民的关系。最近随王书记到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那里合作社实行公司制管理,实力很强。新西兰牛奶制品合作社,产销量占全国90%以上。我想我们的合作社,也应当实行公司制管理。这样才能把企业和农民利益真正结合起来。 各地有一些好的经验,希望能够有机会交流。我主张,一是办合作社要从种子抓起。抓种子要同种子科研部门联合。栽培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优良品种能够明显增收。一个合作社有几百亩良种繁育田,就能带动一大片农民。二是办合作社要抓产业化经营。现在搞改革,许多同志只注意到“一放、二分、三加强”,没有注意到“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这是改革的目的,也是今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合作社可以同纺织企业联合,同科研机构联合,通过拉长产业链,让农民真正得到好处。这样,合作社才有生命力。 (三)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这是关键环节。社企分开就是把棉花企业全面推向市场,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独立地承担市场风险,使市场的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驱动力。产权多元化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系统内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企业相互参股,打破行政区划,改变原来的业务指导关系。二是系统外部,国有、集体、私营、外企,都可以成为改制后企业的投资主体。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也应当改变,职工也应当成为企业的股东。通过规范化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使企业真正能够在市场机制主导下,通过公平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 (四)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棉花企业的所有从业人员,棉花购销的所有环节,都必须有强烈的质量意识。要用消费者的眼光考察自己的产品。提高质量意识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异性纤维。国棉与外棉相比的最大质量问题就在这方面。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中国棉花没有出路。你的棉花再便宜,异性纤维多,质量不好,纺织企业也不敢用你的。现在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收购、加工的各个环节,安排了大量人员进行挑拣。但也有些同志认为,棉花多了,供大于求,纺织企业要求苛刻,我们就重视质量,如果市场供需发生变化,供不应求了,质量管理就可以松口气了。应当明确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买方市场将是长期发展趋势。中国棉花有缺口,外棉就会进来,你的棉花质量不行,纺织企业就要用外棉,选择余地非常大。流通企业没有选择余地,必须认真把质量搞上去。二是全面执行国家棉花标准。最近检查,发现一些企业没有必备检验手段,一些企业的检验仪器只是摆设,许多棉包的标识不规范,提供的质量证书没有实际意义。这也是影响竞争力的一个方面。 我们过去经常强调减员增效,这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现在需要强调的是,通过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企业内在管理素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总社发布过建立棉花企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文件,这是总结了多年经验提出的,是供销社系统内部管理的规范。我们有些企业通过了ISO质量认证,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前不久同国家质量协会同志谈,他们对棉花企业搞质量认证感到惊讶,也感到振奋,认为农产品初加工企业认识到质量认证的重要性,对于推动行业进步有重大意义。我们也准备继续探讨这个问题。还有品牌问题。有不少企业注册了棉花品牌,这是好事。提高品牌意识也是强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棉花品牌与工业品不一样,但也必须有其内涵,有其规格,或者说质量保证。把品牌搞好不容易,你树个品牌,用户会信任你,也会更多给你挑毛病。树了品牌,就要有真正的品牌意识。 (五)组建集团公司,壮大经济实力 社企分开后,许多供销社棉花经营企业规模划小;实行收购加工资格认定后,新上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的经营规模几乎都很小。一个县几十家,一个省几百家。能力超过需要几倍、十几倍。60年代美国有2000多家棉花企业,现在只有不到100家,大棉商不到10家。这是竞争的结果。我国现在有7000多家,也会有相当多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看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主要是看他的产业规模和产业质量。规模小、质量差的企业,在混乱状态中可以存在,在规范竞争中就要被淘汰。可以设想,几年后外商可以直接从事收购、加工时,要不了很长时间,我们的不少企业被淘汰出局。这几年我们一直主张棉花企业间的联合。市场经济靠实力,企业只有做大规模,才能有实力。现在是动荡、分化、改组、整合时期,希望我们的企业走联合的路子,搞集团化经营。我们有些企业很有实力,可以做成农工贸或科工贸的大集团,形成全方位的发展格局。 (六)发展外向型棉花企业 入世后,棉花进出口将越来越开放,棉花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得到进出口经营权。这对国内市场平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多年来,我们在棉花进出口贸易问题上吃过很多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进出口决策程序复杂,落后于市场变化速度。举最近的例子。去年10月,国际市场棉价跌到几十年最低水平,不到两个月,棉价涨了8美分/磅,相当每吨1400多元。如果我们进口,价格涨幅还要大,期间的利润是很高的。入世后,棉花企业就可以直接参与国际贸易,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决定进出口,避免延误时机。中国棉花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将使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都出现新的格局,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我们的企业应当向外商学习,与外商合作,成为市场型的外贸流通经营主体,在互惠互利的环境中发展壮大。 (七)积极参与规范交易,提高交易透明度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运行一年多来,许多外商到市场参观,对这种规范的交易方式很感兴趣,并希望在棉花市场放开后,成为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会员。但国内许多棉花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交易方式的重要性。我觉得,参与规范交易,既有利于发现价格,更有利于提高交易透明度,提高企业知名度。棉花市场放开后,许多企业在价格上有较大盲目性,不知道自己的棉花应当卖什么价,能够卖什么价,今年不少企业就吃了亏。所以希望棉花企业都能把自己的棉花拿一部分到交易市场上销售。 总之,入世对棉花行业的挑战是全面的,冲击是全面的,机遇也是全面的。只要我们按照世贸规则转变观念,从体制上、从机制上培育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就一定能够抓住机遇,获得更大的发展。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