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推出棉花新品种“中棉所36”
中棉所36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具有美B早的优质、丰产遗传因子的中H109为母本,以早熟、综合性状优良的中662为父本,杂种后代经病圃鉴定,早代纤维品质测定,海南异地多代连续选育而成。1999年3月和9月分别通过全国和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易出苗,发育快,植株中等大小,株高71-80cm,第一果枝着5.2-5.4节,株型紧凑、叶片小、色浓绿,茎秆硬,抗倒伏,果枝与主茎夹角小,结铃性强,单株结铃9-11个,铃中等大小,铃重50克,衣分36.6%,籽指11克,出苗好,后期吐絮畅而集中、色泽洁白,尤其适合机械收摘。平均生育期113天,比中棉所16早熟2天,霜前花率88%,霜前花比例高。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枯萎病指7.2,黄萎病指17.5,蚜害指数20.3,综评属高抗枯萎病,兼抗棉蚜的多抗型好品种,极适于在病区和蚜害严重地区推广利用。1996-1997年全国夏棉区试,平均霜前皮棉亩产53.5公斤,比对照中棉所16增产16.8%。西北内陆棉区区试结果:平均霜前皮棉亩产124公斤,比当地推广品种新陆早1号增产20.6%。在河南安阳示范5000亩,皮棉亩产82公斤,在新疆农八师大面积示范8000亩,平均皮棉亩产137公斤。 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该品种平均2.5%跨长29.3mm,比强度23.2g/tex,马克隆值4.4,伸长率6.8%,光反射率75.0%,黄色素8.0,色泽洁白有丝光,各项物理指标均达国家优质棉标准,均搭配合理,可纺精梳优质棉纱,品质优良。 中棉所36既适宜在黄淮海棉区和和滨海棉区作套棉种植,也适宜新疆内陆棉区和京、津、塘地区做一熟春棉种植,播种弹性大,适应性广。至2000年已累计推广面积1265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为8.63亿元。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