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华东版》近日发表新闻评论:别为难棉农
今年,国务院开始推行以“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为主题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打破了供销社长期垄断经营的格局,棉花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与此同时,在棉花收购中也有一些过渡性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资金如何落实,二是棉花收购企业的资质如何确认。这两条,事关棉花收购政策改革的大局。 江苏射阳组建棉花协会,推行资格准入,在放开的同时加强社会化自律和行政监管,收到了良好效果。安徽农发行系统尝试以资产抵押的办法发放贷款,既保证了棉花收购资金到位,又避免了不良资产的发生。这两种做法的积极意义,在于以改革的思路推进改革,使问题迎刃而解。 而类似当涂出现的“白条”问题,不仅伤害了农民的感情,也阻碍了棉花收购体制改革。究其原因,似与棉花收购企业仍以政策收购的主体自居、以为还能像过去一样坐等资金注入有关。这断不是推进改革的积极态度。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协调,不能把矛盾和困难推给棉农。 ● 安徽 农发行力助收购 截至12月10日,安徽省农业发展银行共发放贷款10.4亿元,支持供销社系统棉花企业收购皮棉274.6万担,农发行贷款支持收购量占全省棉花收购总量的80%。 安徽省各级农发行正确处理严格信贷管理与避免资金供应真空的关系,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开户企业及时供应资金,对个别不符合条件的企业适当降低要求,保留了必要的收购网点,或由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委托收购,方便棉农售棉。 安徽省农发行系统在搞好收购资金供应的同时,积极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棉花企业库存商品仓单管理、有效资产抵押等工作,进一步调整完善棉花贷款手续。各地农发行还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棉花收购质量监督,严格控制收购价格,维护市场秩序,保证了棉花收购工作顺利开展。(周正泉) ● 射阳 棉花协会管资格 连续4年获得全国棉花产量之冠的江苏省射阳县,今年成立全省首家棉花协会,实行资格准入管理办法,取得显著成效。截至12月12日,从事棉花收购的31家单位的215个收购点,入库皮棉146万担。 今年射阳县棉花种植65万亩,社会产量达150万担以上。针对全县收购单位多、亏损棉花企业多、小轧车多的问题,射阳在9月成立棉花协会,实行资格准入制度。规定凡经省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合法收购、加工企业所申报的棉花收购站点,均由县棉花收购管理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联合验收,合格者颁发证书,并在当地媒体公布。 射阳县由物价局牵头,组织31个收购企业负责人定期会商,汇集全国各地行情汇总分析,定出合理价格,要求棉花协会各成员单位统一执行,规定价格一旦定下来,3天之内不得改变。 同时,射阳依法加强棉花市场管理,集中开展整治“三小”非法加工活动,取缔非法收购窝点,目前已经拆除、封存、销毁“三小”棉花加工设备280台套,有效保证了收购秩序的稳定。 在今年棉花收购中,射阳充分利用国家农发行政策性资金支撑作用,加大信贷风险管理,自筹资金2亿元。目前,全县没有发现打“白条”现象。 ● 当涂 棉农无奈收“白条” 攥着棉花收购部门开具的2000多元“白条”,安徽省当涂县江心乡年丰村农民富世洲苦恼地说:“我家一个多月前卖了1000多公斤棉花,到现在一分钱也没拿到。”据了解,当涂县今年棉花收购普遍存在打“白条”现象,到目前尚有500万元“白条”没有兑现。 对此,当涂县棉麻公司的说法是:县农业发展银行发放贷款不足。今年当涂县棉花丰收,需要2600万元—2800万元收购资金。因为缺口大,从10月棉花收购工作开始,公司下属的3个轧花厂打了700万元“白条”。由于棉花收购尚未结束,打“白条”现象可能还要继续下去。 当涂县农业发展银行的解释是:去年各轧花厂在棉花收购中出现挤占挪用农发行棉花贷款资金问题,且前几年所欠的棉花贷款资金至今未归还。鉴于此,今年10月初,县农发行在先期支付767万元棉花收购资金后,要求县棉麻公司以门面房和下属3个轧花厂的固定资产做抵押,才能继续贷款,但他们至今未来办理。这样,到10月底,农发行就停止了贷款。 对此,县棉麻公司认为,公司已拿出部分门面房进行抵押,如果将轧花厂的固定资产进行抵押,风险太大,企业运作会十分困难。据公司称,他们今年也自筹了部分收购资金,但仍存在1800万元的缺口。 打“白条”一事已引起马鞍山市和当涂县领导重视,其后有200万元“白条”得到兑现,其余“白条”至今仍未解决。 (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